2025年11月24日 星期一

网站首页 三农

扎根基层沃土 绽放民主之花

■ 融媒体记者樊荣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作为土生土长的村干部、县人大代表,周林会始终扎根周集村这片沃土,以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为抓手,在阵地建设、产业发展、民生服务中深耕细作,带领村民走出了一条从“软弱涣散村”到“全国文明村”的蝶变之路,让民主之...

罗冲村的乡村振兴“希望密码”

■ 融媒体记者潘曼 初冬的五港镇罗冲村,寒风掠过田野,却吹不散一片5亩试验田里的蓬勃生机——绿油油的油菜嫩芽顶着寒霜探出头,嫩紫色的紫麦幼苗悄悄扎根,黄花苜蓿的嫩叶在风中轻晃,13种农作物在此争奇斗艳,孕育着村民们的“致富梦”。“这可不是普通的田地,是咱村的‘宝贝疙瘩...

百年槐枣见证岁月绵长

■ 融媒体记者朱云 初冬的涟水,阳光和煦,蕴藏着沉淀后的宁静。在黄营镇徐跳村4组,记者寻访到了两棵被时光镌刻的古树——一棵国槐,一棵枣树。它们静立于村民陈永祥家的屋旁,历经百余年风雨,如同两位无言的史官,默默记录着一个家庭的悲欢,也见证着脚下这片土地的沧桑与变迁。今...

自强不息,让青春焕发光彩

■ 融媒体记者杨海燕通讯员杨子松 “你大孙女在哪打工?”“又上学校念书了,她说学费不用我们操心。”这是石湖镇瓦房村楠楠的奶奶和邻居的一次交谈。楠楠今年19岁,去年在考取了涟水高等职业学校后,为了凑足学费,刚放暑假,就不顾天气炎热奔赴苏南打工。每月工资到手,她先寄一部...

月塔村:写好“一老一小”暖心答卷

■ 融媒体记者徐强 在唐集镇以东约三点五公里的地方,月塔村静静地坐落在田野之间。这个有着512户、1800余人的村庄,常住人口只有500多人——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孩子。正是这个看似寻常的人口结构,让月塔村的基层治理找到了温暖的着力点。“村里最让人牵挂的,就是...

周码村公益课堂护航未成年人成长

■ 融媒体记者刘元 夜幕初垂,高沟镇周码村便民服务中心的广场上,灯光渐次亮起,随着几辆电动车载着背着书包的孩子陆续驶来,周码村的“萤火虫课堂”逐渐热闹起来,在家长们一声声“听老师话”的嘱托里,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沙沙的写字声,伴着虫鸣,奏响了乡村夜晚最动听的旋律,而...

唐集镇夕阳红演艺团:露天排练场走出“百姓名角”

■ 融媒体记者陈阿曼 本报讯唐集镇师华养老服务中心内,66岁的顾莲芳身着演出服倾情表演,赢得台下百余名老人纷纷鼓掌喝彩。这是唐集镇夕阳红演艺团的演出日常。这支由12人组成的草根队伍,以三轮车为“移动舞台”,穿梭于城镇与乡村之间,为基层群众送上文化盛宴。唐集镇夕阳红演艺团...

瓦滩村:盐碱地变身“产业旺、生态美”幸福家园的振兴密码

■ 融媒体记者邵薇薇刘元通讯员黄妍 坐落在大东镇东南三公里处的瓦滩村,曾是一片盐碱地。清康熙年间,百姓为谋生计,在此烧砖制瓦,留下遍地的碎瓦残片,“瓦滩”之名便由此而来。如今的瓦滩村,早已是一片瓜果飘香、产业兴旺的新貌,村“两委”以党建为引领,在培育文明乡风...

水稻收割季

目前,我县水稻迎来收割季节。田间地头,多台收割机开足马力,规模化推进秋收。智慧农机作为“主角”,效率较人工提升数十倍,加快秋收进度,确保粮食颗粒归仓。■ 融媒体记者贺笑摄​...

特色产业成为我县农民增收重要主体

■ 融媒体记者吴晟 进入10月下旬,芦笋采摘期接近尾声。近几年来,红窑镇金城村通过土地流转了2500亩土地,大力发展芦笋产业,与南京、上海等地的批发市场签订保供协议。同时,还建立了8000平方米的厂房、冷库,便于生产和产品贮存,一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90万元;成立了芦笋水饺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