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6日 星期二

网站首页 涟水 详情

黄克诚在六堡村

2025-09-15 09:20:40

■ 融媒体记者 邵薇薇 整理

 

涟水县黄营镇六堡村地处废黄河西堤,地势高亢,是当地的小集镇。每到逢集,北边的大飞、南边的揪营、河东阜宁县的周门,这些地方的老百姓都来赶集,很是兴旺。

1944年春,新四军三师师部转移至六堡村,师长黄克诚在此与六堡人民结下了深厚的鱼水之情,留下了感人至深的故事。

当时,新四军三师师部驻扎在六堡街上,黄克诚住在街东头的王秀林家。黄师长工作很忙,工作累时他就会出院外散步,时而眺望远处奔流不息的河水,时而注视坡上青枝绿叶的庄稼。有时,他穿着与士兵一样的粗布军服,上边还打着补丁;有时穿普通大褂子,腰间系根布带,看起来和老百姓没什么两样。师部警卫营分散居住在百姓家中,他们纪律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战士们自己起灶做饭,还时常帮老百姓挑水、扫地、干农活。

不久,涟水恰逢大旱,六堡村村民常常要到三里地外的水塘去挑水,肩挑驴驮,深受跋涉之苦。“百姓的困难就是人民军队的困难!”黄克诚决定,在村里挖一口井,一劳永逸解决群众吃水难的问题!师部直属队的战士分成几个组,夜以继日、埋头苦干。乡亲们又是送饭又是送水,争先恐后从旁协助,村里的小娃娃们更是天天凑在工地边上,眼巴巴地等着。

第三日破晓,井底突然传出闷响。“出水了!”老的小的奔走相告,村里一片欢腾。乡亲们让黄克诚给井取个名字,他哈哈一笑,说:“就叫鱼水井吧!”那一刻,军与民,鱼水情,都融在了甜甜的井水里……

军民其乐融融的日子没过多久,那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上午10点多钟,突然从霍庄方向传来炮声,炮弹落在了六堡的南圩门外。黄克诚心头一紧,他急忙爬上制高点,用望远镜观察后,立即命令吹军号集合,准备战斗。

警卫三排行动最迅速,首先赶到街西边的大码头,这里地势高亢险要,堤下的小路是附近唯一直达六堡街的道路。堤坡上有一户姓宋的独立人家,机枪班的战士就隐蔽在屋里,架起机枪严密封锁堤下的道路。其余两个班的战士凭借大堤作掩体,阻击进攻的日军。日军在小炮、机枪的掩护下,疯狂地向堤上冲来。新四军战士居高临下杀伤日军,尤其是两挺机枪让敌军丧魂落魄,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冲锋。狡猾的日军见正面进攻不成,心生诡计,掉头向北沿着堤下小沟到了大飞,爬上黄河堤,由北向南侧击新四军。

六堡的群众得知日军袭击的消息后十分惊慌,纷纷向废黄河东跑反。战斗打响后黄克诚沉着冷静,布置师部机关人员迅速撤离。自己留在驻地指挥战士坚守,尽可能拖延时间让群众撤离。

大码头的警卫战士见日军掉头向北,就撤了下来赶往师部。刚到街头,迎面见到黄克诚师长。黄师长看着满是汗水和血水的战士,举起手中的拐棍,命令道:“谁让你们回来的?立即回阵地。”警卫排战士立即掉头,回到阵地继续坚守。

正在组织群众撤离的六堡乡指导员王达涛听枪炮声越来越近,而黄克诚仍站在街头,便上前劝黄师长迅速转移,可是黄师长不理睬他,仍留在街头指挥战斗。王达涛急了,不由分说和警卫员一起连拖带拽地将黄师长拉到黄河渡口。

初冬时分,黄河水冰冷刺骨,河面上只有木板搭的便桥。跑反的群众很多,还有不少撤退的部队机关干部。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往桥上挤,不时有人掉进寒冷的水中。黄克诚见此情形,立即向撤离的官兵们命令道:“让老百姓从木桥先走。”撤退的战士、干部们纷纷让路,给群众从桥上先过河,而他们不顾天寒地冻,挽起裤脚趟水过河。

六堡北边阻击阵地上,战士们顽强地阻击进攻的日军。但这里没有有利的地形和坚固的工事,阵地很快被装备优良的日军突破。日军占领六堡后一无所获,纵火焚街。这场战斗里,新四军22人壮烈牺牲……

80多年过去了,六堡村的“鱼水井”“小板桥”早已湮没在岁月变迁中,但那段军民同心的往事,始终铭记于六堡人民的心中。黄克诚一言一行践行的“人民至上”的初心,也化作永不褪色的红色印记,深深镌刻在了涟水这片土地上。

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