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水:畅通“内循环” 托起稳稳的幸福
■ 融媒体记者 潘 曼
“再也不用绕道走了,可以全程‘直刺’回家,路上能节省不少时间。”不久前的淮浦路全线通车仪式现场,老百姓们感慨万千,由衷发出赞叹。这条规划多年,承载着百姓期盼的“幸福路”终于全线贯通了。
淮浦路作为涟水城区“八横十纵”路网结构的“十纵”之一,是全县人民一直企盼打通的城市重要通道。全线贯通后,使得县城与高沟、岔庙、朱码、红窑等镇街之间的联动更加顺畅,彻底解决盐河北部片区群众出行长期绕行问题,全面缩短了中心城区与盐河以北片区的时空距离,更好实现了县城与干线公路的内连外通。尤其是让经济开发区的核心区与主城区、新城区以及经济开发区的“一区三园”之间的空间距离大大缩短,对强化产业支撑、促进产城融合起到十分重要的牵引带动作用。
“这条路修好了,公司员工上下班更方便了,货运交通物流也更加畅通安全,大大节约了运输成本和时间。”提起淮浦路如期全线通车,江苏海陵科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直竖大拇指。他告诉记者,公司作为一家主要生产以智能穿戴类FPC和FPCA为主的制造企业,产品广泛应用于通信设备、工业控制电源电子、医疗仪器、安防电子、航空航天和国防军工等高科技领域。项目一期于2024年11月开始投产,项目全部投产后,预计实现销售额12亿元左右。
春意盎然,瞰安东大地,交通风景这边独好。一条条畅通的道路,搭起了一座城的框架;一声声由衷的赞叹,托起了一座城的温度......从目之所及到心之所感,如今,涟水交通环境已悄然发生了变化。
平坦开阔的沥青马路,清晰醒目的道路标线,简约美观的配套景观……作为我县城区东西方向主干道路——红日大道,如今焕然一新,车来人往,十分顺畅。改造后的红日大道,不仅提升了道路通行条件,也提升了沿线群众幸福感,为涟水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吴先生在县政府上班,红日大道是他每天的必经之路。“以往早晚高峰时,这条路上车辆太多,上下班十分拥挤,交叉路口经常大排长队,通行很慢。”提起此前自己的堵车经历,他很是无奈。不过,现在的红日大道改造后已然华丽变身“智慧”与“颜值”并存的“康庄大道”。
从“堵”到“通”,从“旧”到“新”,这种转变的背后,是民之所盼,政之所向。近年来,涟水坚持把民生的“堵点”“痛点”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和发力点,持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打通“断头路”,拓宽“瓶颈路”,建成“连心路”,城市道路更加高效快捷,城市内畅外联水平实现质的提升,涟水交通承载力、集聚力、辐射力不断增强。“十四五”以来,涟水累计投入近40 亿元,新改扩建城乡公路、市政道路100多公里。仅2024年就启动实施了交通类政府投资项目11个,南京路北延等道路工程建成通车,完成三百农路、东张河建设工程,迎宾大道提档升级,机场中路二期有序推进,264省道涟水段加快施工,全方位打造城市品质交通的新形态、新格局。而不断改善的交通条件,也见证了涟水城市路网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嬗变,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提出‘支持淮安利用综合交通优势高质量发展枢纽经济’。市委八届九次全会提出实施‘151’改革攻坚行动,前一个‘1’即枢纽经济发展提质行动,市委八届十次全会再次强调要用好用足省委支持淮安的重大机遇,做强南联北接、东融西拓的节点功能,全力打造东部地区陆海联动大通道。县委十二届九次全会明确,优化枢纽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塑造枢纽经济新优势。这些都为我们下一步工作提供了遵循。”县交通运输局党委书记、局长王秀夫表示,交通是一个城市的“血脉”,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我们必须要牢牢把握最新定位、最新要求,抢抓“枢纽经济”建设机遇,守正创新、真抓实干,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更好将“交通优势”变为“发展胜势”,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随着城区内承载着群众期盼的道路徐徐延伸,涟水交通道路持续完善,城市功能大幅提升,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网给群众带来了出行便利,构筑起一条条助力经济发展、促进百姓美好生活的“幸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