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朵“花蕾”都能向阳绽放
■ 融媒体记者 姜 浩
10月26日下午2点半,我县陈师街道红旗村的11名儿童兴高采烈地来到村党群服务中心的“周末课堂”。半天时间,学习辅导、绘本阅读、创意手工、书法等精心安排的课程,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得到提升、在体验中快乐成长。
“红旗村年轻人口外出打工居多,不少孩子成为留守儿童,都是家里爷爷奶奶在照顾,假期‘看护难、辅导难’问题尤为突出。”红旗村党总支书记陈晓晓表示,为减轻村里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周末“去哪儿”的问题,红旗村每周六下午都会开展“周末课堂”活动,邀请社会志愿者和街道中小学教师等担任“周末课堂”兼职教师,让孩子们度过一个安全又有意义的周末。
近年来,我县始终坚持儿童优先原则,聚焦困境儿童和留守儿童,进一步健全保障服务体系,构建“儿童主任+专业社工+志愿者”的服务模式,持续打造“涟心童梦+”儿童关爱服务品牌,用心“留”住孩子的童真,用爱“守”住孩子的童年,全力呵护困境儿童和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建强队伍体系,凝聚关爱帮扶合力。我县着力构建基层队伍体系,选配17名镇街儿童督导员、372名村居儿童主任,实现县镇村儿童关爱队伍体系全覆盖,儿童督导员和儿童主任通过入户走访、电话联系等方式联系困境儿童家庭,协调解决生活困难,开展家庭监护和评估工作。每年举办1次儿童工作专题培训班,通过线上+线下、理论+实操等方式,切实提高基层儿童工作者履职能力。择优选择38名儿童主任组建“童伴妈妈(爸爸)”队伍参与未保站运营管理,不断调动基层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强化民政、公安、检察院、法院、教体、团县委、妇联等部门的协调联动,开展“涟心童梦”共护成长、“爱心暑托班”等主题活动,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困境儿童关爱,设立“大病儿童救助”“慈涟善水低保高中生助学”“慈涟善水德汇奖助学”项目,累计帮扶资金281.8万元。将17个未成年人保护站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给3个社工组织运营,利用节假日为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开展爱心暑托、教育辅导、游学活动、安全教育和心理关爱等专业化服务。
精准摸排人员,不留关爱帮扶盲区。今年以来,我县扎实开展人员排查,按照“主动发现、科学评估、政策上门、分类保障”原则,全县389名儿童督导员和儿童主任常态化开展巡访,实现“一年两排”“一月一访”,建立困境儿童数据月度自查报告制度,动态掌握全县困境儿童增减变化,今年新增纳入保障范围的困境儿童 110名。依托省“苏童成长”一站式儿童福利信息系统应用,将6大类困境儿童全部纳入动态监测范围,确保符合保障条件儿童应保尽保。通过“醉美五岛湖”公众号和“涟小保”视频号,发布儿童福利政策、未成年人关爱服务等视频40余条,公开儿童救助保护联系电话,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困境儿童发现和救助。建立健全主动发现机制,督促指导各镇街进行常态化排查,做到入户调查和政策宣传相结合。开展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保护政策宣讲进村(居)活动,努力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
强化综合施策,确保关爱帮扶实效。严格落实补助资金自然增长机制,持续提高困境儿童生活补助标准,今年1-9月份,累计发放困境儿童基本生活补贴1020万元;落实“福彩圆梦助学金”16人,发放助学金15.5万元;落实困境儿童医疗救助政策,每两年组织一次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进行体检,今年已组织96人参加体检。对全县困境儿童建立“一人一档”成长档案,根据个体情况实行四色管理并建立帮扶机制,对排查出的需重点关注儿童,实行个案跟踪,每月至少2次上门探访或电话沟通,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关爱措施。构建未成年人关爱保护“1+N”模式,建成1个县级未保中心、1个一级示范性未保站、5个二级标准化未保站、10个三级基础性未保站和1个社区关爱点,由县级未保中心统筹指导各站(点)按要求开展政策宣传、教育辅导、游学活动、安全教育、入户走访等关爱服务。同时积极探索“专业社工+儿童主任+志愿者”精准关爱工作模式,持续开展“涟心童梦”品牌关爱服务。今年以来,累计开展“爱心暑托班”7个,有效地缓解了暑期儿童看护难的问题,其中政策宣传12场、教育辅导80场、游学活动12场、安全教育18场和儿童关爱活动300多场,走访困境、留守、流动儿童1600余人,惠及儿童2000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