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松:3200多个“无声证物”背后的故事
■ 融媒体记者 马凌云
在一般人眼中,法医这个职业整天面对的都是令人毛骨悚然的现场,但对县公安局刑警大队技术中队指导员刘松来说,法医就是通过案发现场细节,还原案件真相,让死者安息、让生者安慰、让群众安心。
日前,记者走进了“涟水县公安局刘松工匠工作室”。今年39岁的刘松2008年进入县公安局从事法医工作后,奔忙于案件现场、扎根于实验室、寻找蛛丝马迹,让“无声证物”开口说话,由他检验鉴定的3200余个“无声证物”无一差错。由于业绩突出,他先后被授予“全国公安机关成绩突出个人”“全省优秀人民警察”“淮安市劳动模范”“淮安最美警察”等荣誉称号,并荣立个人二等功一次。
明察秋毫——
破解“生死盲点”关键一环
作为一名法医,刘松经历过太多的生死之变,练就了常人少有的稳重与缜密,坚持用职业的特殊性一次次为被害人挽回损失,切实维护法律公平和正义。
2009年一个深夜,一起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现场,一名年轻女性被车辆多次碾压、尸体残破畸形,现场令人毛骨悚然。刘松立即按程序对死者进行了尸检,最终得出死因是重型颅脑损伤,但勘验的一个细节却在刘松脑海里挥之不去:现场发现死者外衣经过多次碾压已经脱落并沾满血迹,可袖子却诡异地从背后系在了一起,很显然死者自己不可能完成这个动作,也不符合常理。刘松强忍着不适,对尸体进行了详细解剖检验,发现具有明显的窒息特征,据此推导出新的结论:死者是被人杀害后伪装成交通事故的。
大家循着刘松的结论方向侦查,嫌疑人果然露出马脚,最终查实,受害人是在遭遇性侵后又被残忍杀害,犯罪分子将其扔到高速路上伪装成交通事故,企图逃避法律制裁。
16年来,刘松先后参加各类重特大案件现场勘查80余起,参与解剖尸体300多具,均出色完成检验鉴定任务。
心无旁骛——
平凡中彰显“工匠精神”
刘松认为,法医最大的成就感就是在每起案件中提取到有价值案件线索,完美地破获了各类案件。事实证明,刘松用实际行动彰显了公安法医的“工匠精神”。
有一年,我县境内发生一起致两人死亡后分尸焚尸的重大杀人案件。接警后,刘松火速赶到现场,沿着受害人家门前血迹向前仔细搜寻,经过长达9个小时的连续现场勘验和排查,刘松终于在受害人顾某家西边300米的墙头一草堆处发现类似人体软组织样物质,并在顾某家锁着的大门下方水泥台上发现点状血迹,之后又急忙赶赴殡仪馆,对被害人尸体进行系统解剖,通过对创口形态的仔细研究以及对创口形成的模拟实验,最终确定两名死者均系被人用锐器多次砍击头部,致颅骨粉碎性骨折死亡,后被割颈分尸、然后焚尸的犯罪事实。此时,刘松已经超负荷工作了近17个小时。
法医专业性很强,刘松除了在每次工作经历中历练积累知识和经验,其还利用业余时间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凭借多年的基层一线法医“经验”,刘松将工作中的案例与实践加以总结,撰写了《由法医鉴定导致案件不起诉原因分析》《胸腺淋巴体质猝死》等多篇论文,被省部级刊物采用,真正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心系群众——
鉴定技术助力寻亲梦圆
除了在刑事案件中发挥关键作用,刘松还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敬业精神,发挥技术优势,推动县公安局的寻亲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助多个离散家庭团聚。
2023年10月,刘松在梳理往年失踪人员警情时,发现某乡镇村民王某(化名)多次报警寻找自己女儿,就主动联系,得知其女儿1997年离家出走已经20多年,查找起来比较困难,刘松就采集了王某夫妇血样在DNA室进行检验比对未果,后通过平台将DNA信息送到市公安局及周边县区进行复核比对,最后成功比中家住外县区的边某(化名)。
“闺女啊,我以为这辈子都找不到你了,妈妈再也不和你分开了。”2023年11月18日下午,在刘松的精心安排下,失散26年的边某和父母抱头痛哭,现场让人动容。
“当我作出的鉴定报告为死者伸张了正义、为当事人洗清了冤屈,我心里就会觉得格外自豪。”16年的法医生涯,刘松接触、解剖过很多尸体,但他说自己却从来没有做过噩梦:“也许是那些死去的人都在背后保护我吧,因为他们知道我在做什么——为生者权,替死者言,还以公道,这就是我们法医工作者的职责所在、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