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路上阔步走
■ 融媒体记者 杨海燕 通讯员 杨子松
“小屠,请到我家田里看看,秧苗发黄生的是什么病?”“小贺,买肥料钱还给你。”在石湖街上的一家农资经营部,前来买籽种、买肥料、配农药、修喷雾器,还有前来请教农业技术的人络绎不绝,开经营部的是石湖镇石湖居委会居民屠连成、贺春燕夫妻俩,他们对顾客有问必答,不厌其烦,每天忙得不可开交。
夫妻俩还种了稻麦两季820多亩地,经常奔走于田间地头,查看苗情,施肥打药。他们每天忙忙碌碌,虽然辛苦,但看到硕果累累,又会感到十分幸福。
二十年前,他们在外打工。有了孩子后,一家人欢天喜地,但随之而来的烦恼又让他们感到左右为难。“谁带孩子?”“送到农村给父母带。”“两位老人种十几亩地又带孩子有多难啊!又不利于孩子成长。”“那我就不上班带孩子。”“在城里开支这么大,生活会更困难。”夫妻俩你一言我一语。起初,小贺不同意回农村,后来他们认为,现在是上有老下有小,干脆一家人团聚在一起,互相照应,这样两全其美。小屠坚定地对妻子说:“要相信我们回到农村致富,不会比在城里差。”
2009年,回到农村后,他们先和父母一起种地、养猪,购销粮食。这些收入还可以,但他们不以此为满足。
他们发现,农村种地人懂技术的少,很多人还按传统方法,粮食产量低。他们购买了农技书籍,并征订农技报刊,抽空就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并以自家农田做试验。慢慢地,他们掌握了很多种田技术,2012年,在石湖街设立农资经营部,并为农户进行技术指导。
十几年来,由于技术过硬、经营有方,又能吃苦耐劳,顾客越来越多,生意越做越好,在街上同行中可算佼佼者。
他们在与种田人打交时发现,农村老人越来越多,甚至七八十岁还在种地,不少老人接受技术的能力越来越差,干起农活已力不从心。为什么不转包给别人种呢?了解情况后才知道,有人每亩200元租金还不肯种呢!小屠想:民以食为天,这些老人种地收成太少,简直是浪费了土地资源。
2018年开始,夫妻俩以每亩500元租金转包了100多亩耕地,后来又以每亩1000元租金先后转包700亩。小贺当时担心,这么多土地,还有经营部,怎么忙得过来?小屠说“只要动脑筋,办法会有的。”他们通过村干部与农户协商,在自愿的前提下,将转包的土地小田并大田。先是雇大型机器收种,请帮工施肥打药,后来购买了增压机、无人机等大型农机,以机器代替人工,实行田间管理智能化。6年来,规模种植初见成效,再加上农资经营部的收入,他们的腰包慢慢鼓了起来。
现在,他们家里的五间老房子装修得焕然一新,还在县城买了漂亮的商品房,大女儿今年考上了大学,全家三代人在一起其乐融融。小屠看着这美好情景,高兴地对小贺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你看我们现在一点不比在城里差!”
夫妻俩在发家致富的同时,非常关心照顾其他农户。一些农户庄稼遭受病虫害急需救助,他们会立即赶到现场,仔细观察,采取措施。哪家有困难如孩子上大学、儿子结婚或者生病缺钱等,他们会及时帮助以解燃眉之急。农活需要帮工,他们优先找低收入户的劳动力,并及时付高于当地其他人家的工资。即使收成不佳,甚至亏本,各农户的租金也想方设法提前兑现。有一农户承包500亩耕地,两年都亏本,他们给予经济支持、技术指导等一条龙服务,让这农户去年净赚30多万元。
展望未来,屠连成满怀信心地说:“我们准备扩大承包面积达千亩以上,并选择优良品种;购买拖拉机、插秧机等大型农机;对那些小农户实行从种到收田间管理全过程现代化服务。同时,也希望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粮食产量,带动大家共同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