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9日 星期日

网站首页 专题 详情

谱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丽乡村新画卷

2023-08-02 08:26:33

——我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综述

■ 融媒体记者 马凌云

 

摄影:刘锦国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稳。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冲锋冲刺全国百强县”目标任务,大力实施“2233”发展战略,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抢抓机遇、厚植优势,真抓实干、奋勇拼搏,全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发展,奋力谱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丽乡村新画卷,让人民群众共享自然之美、生态之美、生活之美。

 

强农业——

打造现代农业特色品牌

 

“每天收入80元,而且照顾家庭和农忙两不误,现在每天过得非常开心!”在红窑芦笋产业园,58岁的龙兴村村民李女士正和她的姐妹团队成员在芦笋地里热火朝天地忙碌着,谈到未来生活,她的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项目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抓项目就是抓产业,谋项目就是谋未来。在做强农业、打造现代农业特色品牌过程中,我县积极实施特色产业培优行动,围绕做好“土特产”文章,立足片区特色资源和产业基础,全力以赴延链补链强链,打造片区农业发展新动能。出台优质稻米产业发展扶持办法,片区种植南粳9308等优质食味稻米近10万亩;发挥今世缘酒业带动作用,发展酿酒高粱种植基地3万亩、产值超7000万元;高沟镇养殖高品质螃蟹3万亩,梁岔镇栽植设施化芦笋1000余亩、葡萄500亩,成集镇建成果蔬生产基地1100亩。在326省道沿线建设占地面积10.73平方公里的食品产业园,以今世缘酒业为龙头,重点发展酒水饮料、休闲食品、预制菜、农副食品加工等产业,投资12.9亿元的光大生物质能源、投资3.1亿元的大米加工与仓储、投资3.2亿元的酒糟加工、投资3亿元的豪的预制菜、投资1.6亿元的未粮健中大米蛋白等一批产业项目相继落户,积极争取市级乡村振兴发展专项资金100万元,建立“大米加工生产实验室”,为我县做大做强优质稻米主导产业提供技术支撑。

与此同时,积极搭建“涟水馆”“涟水有礼”销售平台,打造“涟农优品”品牌,帮助片区农产品网络销售2600余万元。截至7月14日,全县354个涉农村(居)集体经营性总收入达20698.38万元,村均收入58.47万元,增速全市领先,其中收入超过50万元的村已有216个。

 

美农村——

建设和谐文明美丽乡村

 

“涟水大米加工项目预计今年可销售3万吨优质涟水大米,实现开票收入1.5亿元,帮助32个重点帮促村年均增收10.94万元,带动低收入农户就业60余人。”在食品产业园涟水大米生产现场,项目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

无论是推进经济发展,还是力促乡村振兴,最终的落脚点都是为了民生幸福。我县围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推动片区功能品质持续提升、乡村面貌不断优化。统筹抓好片区农田水利、道路交通、公共服务等设施建设,建成高标准农田25.5万亩、农村生态河道107.4公里、农村公路483.1公里,高沟中心卫生院创成省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跻身“中国乡镇卫生院100强”、苏北唯一。建设新型农村社区13个、惠及4387户群众,农房改善工作获省政府真抓实干督查激励。深化片区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深入推进村庄垃圾清理专项行动,投入102万元对高沟、梁岔垃圾中转站实施改造提升,2022年以来完成33个村居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建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3个、省级绿美村庄29个。持续深入改厕一线开展督查指导工作,实地查看施工现场,排查重点问题,严把工程质量、避免返工风险,截至7月14日,共计完成改造4438座,占全年目标任务的52.21%。

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建立乡村振兴“人才党支部”3个,创新开展党员“积分制”活动,实施“精网微格4.0”工程,强化“两中心一站点”建设,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所3个、文明实践站90个,打造村级社会治理工作站示范点11个,高沟镇创成全国文明镇,成集镇杰勋村创成省级文明村。

 

富农民——

齐头并进共迎未来

 

“现在每天晚上都有上百名村民来新社区跳广场舞,在健身器材上运动锻炼,人气很旺,氛围特别好。”五港镇前营村72岁的唐大爷谈到现在的生活,脸上始终挂着笑容。

推动乡村振兴,最薄弱的环节在农村,最突出的短板在农村,最大的发展潜力同样也在农村。我县注重因村制宜、精准施策,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迈入“快车道”,增强带民致富能力,铺展片区共同富裕新图景。“十四五”以来,通过积极争取,累计投入1.12亿元帮促资金,实施大米加工与仓储、高沟大胡工业集中区标准化厂房、高粱烘干及仓储中心等项目12个,每年帮助村集体增收近600万元。引导村集体通过公共空间治理、土地流转、领办项目、村企结对等方式增收,鼓励低收入农户创业增收,强化金融政策扶持,目前已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4950笔、1.65亿元。

切实做好易返贫致贫人口常态化监测,在基本医保和社会救助政策基础上,增设“防返贫”保险、“涟康保”补充医疗保险、乡村公益医疗互助等3条“保障线”,低收入人口和省定重点帮促村脱贫巩固率保持100%。建立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关系,通过订单收购、股份合作等形式,让农民分享增值收益,2022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848元、同比增长7%。依托产业带动,组织800余“弱劳力”就近从事简易劳动,每年人均增收1万元以上。

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