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9日 星期一

网站首页 三农 详情

高标准农田助力我县农业高质量发展

2023-06-21 08:44:19

建成一亩 见效一亩 管好一亩


■ 融媒体记者 吴 燹

 

近年来,我县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把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牢牢抓在手上,“建成一亩、见效一亩、管好一亩”,持续跟踪高标准农田项目进度,积极探索高标准农田建设新模式,精准助力全县“三农”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我县拥有40万亩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近年来,我县先后创成中国驰名商标4个、地理标志产品20个,拥有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30个。

在红窑镇春竺芦笋产业基地,村民们把刚刚采摘下来的芦笋快速打包装车,趁着新鲜发往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鲜味十足”走上市民餐桌。几年来,红窑镇一直坚持园区规模化发展,推动产业特色化,芦笋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坚定有力,先后建成春雨、春华、春竺、春晖、春禾、春睿等6个芦笋基地,规模达到1万多亩,全力推进万亩芦笋“二品一标”基地建设,创成国家芦笋设施栽培标准化示范区,“涟水芦笋”成功注册成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功登陆央视《新闻联播》长达3分钟,持续扩大涟水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涟水瑞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标告诉记者,有了“国”字号品牌和央视的双重“加持”,涟水芦笋的平均市场售价提高了3元左右。同时,带动直接和间接就业岗位超过10万人之多,让更多的村民走上发家致富大道。

南集镇作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佼佼者,这里得天独厚的土壤特别适合种植大米。目前,种植的南粳9308是由省农科院水稻首席专家王才林教授专家团队根据我县所在纬度、土壤、水质、日照等综合因素“量身”研制,并获得认证,该水稻品种已经成功试验,推广面积达3.5万亩,绿色认证面积达6000多亩,大米品牌有“谷怀南集”“缘荟稻”等。为了打开产品销路,该镇开展线上线下活动,线上联合京东、阿里巴巴等开通直营店,月均销量近2000单。

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不只是集体,还有一大群敢于拼搏、勇于奉献的个人。倪发林,唐集镇涟申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他搞的“稻虾轮作”是我县有名的示范点之一,“稻虾轮作”模式也让他的腰包鼓了起来。如今,他手里有1000亩流转土地,饲养的虾苗都是从省里良种基地引进的。倪发林介绍说,优质种虾繁殖的虾苗,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现在,繁殖的虾苗不仅满足自己生产基地的需求,还可以为全县提供大量的优质虾苗。目前,我县已推广“稻虾轮作”面积1.2万亩、虾蟹混养等面积1.3万亩。县农业农村局水产高级工程师王锐介绍,“稻虾轮作”模式改变了传统单一的种植模式,预计到年底,“稻虾轮作”面积可达3.2万亩、虾蟹混养面积2万亩。

徐海波,涟水源博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法人代表,在外创业多年,练就了敏锐的市场嗅觉能力。2019年,回到家乡高沟镇扁担村,他果断投入1000万元,流转了1200亩土地,其中300亩用来种植瓜蒌,为周边居民提供200多个就业岗位。随着今世缘工业旅游的兴起,徐海波察觉到商机再次出现,于是与当地政府联手打造扁担、苗荡农旅融合示范区,推进稻米农产品展示厅等项目建设,大大地加快了乡村振兴的步伐。如今,扁担村村民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8600元增至2万余元,村集体年经济收入超过70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幸福村。

与此同时,我县立足资源秉赋,大力推动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建设,高起点规划涟东、涟中、涟西三大连片粮食种植基地,加快推进先导镇街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不断引领产业振兴,全面提质增效稳发展。积极探索高标准农田管护模式,与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签订“四方”联保承诺书,实行“五方”责任共担机制,全力打造集中连片、设施完善、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今年以来,我县共拨付2022年度农田建设补助资金10428.97万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7496.35万元,省级补助资金2932.62万元。

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