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5日 星期日

网站首页 文体 详情

脚踏泥土:小探路大出路

2023-04-19 09:11:06

——解读淮剧“涟水现象”之二

■ 融媒体记者 潘 曼

 

县文广旅局以改革的思维,探路淮剧艺术的创新创造,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支持,用足用活用好各级文化经济政策,让剧团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

小视角大主题。县文广旅局始终坚持为时代讴歌、为人民放歌,突破老戏老演、老演老戏的思维定式,用丰富的文艺作品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大历史时刻、时间节点,弘扬主旋律,唱响最强音。“村官三部曲”生动塑造了大学生村官、留守村官、扶贫村官三大主人公,描绘了苏北农村十多年的进步与变迁。“党员三部曲”首部作品以抗疫为主题,热情讴歌党领导人民众志成城抗疫情的生动实践,着重表现基层党员“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的质朴情怀。小戏《芝麻官钻笆斗》以基层干部面对人情与党性的考验时,坚持原则、不徇私情,展现了党员干部的优秀素质和党风廉政建设取得的硕果。从内容到形式,从桥段到情节,彰显思想性,体现时代性,富有艺术性,贴近群众性,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同与人民群众的点赞。

小杠杆大功能。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工作,不断加大文化艺术的扶持力度,先后出台《关于强化思想引领实现文化振兴的实施意见》《关于培养名家打造精品名作工程的意见》等文件,全面落实精品力作打造、文艺人才培养、支持剧团发展等各项措施,设立300万元“双名”工程专项资金,定期评比表彰名家名作。对省定送戏下乡演出超出场次,给予每场5000元的奖补。县文广旅局自觉运用政策杠杆,加速推进基层院团的管理运营机制改革,加大对全县78支民间文艺团队的培育扶持力度,鼓励其参与演出市场竞争,促使剧团变“等米下锅”为“找米下锅”“定单下菜”。打破行业壁垒和体制障碍,探索采用剧组制形式,吸引省内著名编剧加盟,补齐编剧人才短板,鼓励支持剧团演职人员评聘职称。县委县政府解决90万元资金委托高职院校培养淮剧学员10名,实施“名师带徒计划”,实行“一对一”传帮带,在全县10多所学校建立传承基地,培养淮剧“未来之星”。不仅打造了“文艺涟军”,实现以文养文的正向反馈,更创造了全市居前列、全省有位置、全国有影响的“文艺高峰”。

小工匠大风范。艺术是时间的积淀、生活的积累、内心的升华、匠心的精雕。县淮剧人以工匠精神,塑造精益求精的艺术风范。菜场里,观察买菜的市民;公交车上,与乘客侃市井万象;排练场,每天从早到晚连轴转,连续40多天不休息,一招一式,一唱一词,认真揣摩;下乡演出,与党员群众话家长里短,谈酸甜苦辣。每一时,演员都是角色;每一处,都是演员的舞台。春夏秋冬,寒来暑往,不是在演出,就是在演出的路上;场内场外,戏里戏外,演员永远在不停地奋斗着。剧团里年近60的王春华,为了一个“抢背”,伤了脚骨,演出时,他拖着一只穿拖鞋的伤脚毅然走上舞台;老演员张献忠,每天坚守排练场,脚肿得像馒头,鞋子都脱不下来,还自嘲自己的脚很“卡通”;女演员许晴外出参演,一进住所就大门不出,保护嗓子和多年沉积的伤腿,膏药、地塞米松是随身带的“小锅饭”;团长翟永军中暑倒在地上,喝了两瓶藿香正气水,休息两三分钟再次上台表演……台下雷鸣般的掌声是对县淮剧团不忘本心、坚守初心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精神的最好回馈。

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