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3日 星期五

网站首页 文体 详情

一曲可歌可泣的抗战壮歌

2023-04-07 11:19:02

——王双华先生《硝烟飘过盐河》作品研讨会侧记



近日,由江苏省作协创研室、淮安市作协、涟水县委宣传部主办,涟水县农业商业银行、涟水县文广旅游局、涟水县文联承办,王双华先生《硝烟飘过盐河》作品研讨会在县农商行会议室举行。

研讨会由省作协书记处书记黄德志主持。省作协书记处书记、副主席丁捷和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郎跃明分别致词祝贺。参加研讨会的有毛泽东晚年专职图书管理员、江苏中远助学帮老基金会原理事长兼秘书长徐中远,《作家文摘》总编孔平,中国作协编审、《诗刊》原编辑部主任杨志学,《解放军报》长征副刊编辑郑茂琦,省作协副主席、《雨花》主编、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朱辉,《扬子江诗刊》副主编徐晓华,《钟山》副主编员淑红及省作协创研部副主任韩松刚等专家学者。

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长篇非虚构小说《硝烟飘过盐河》一书,是作者怀着敬仰英雄的怀情,和对家乡深情的眷恋,花费六年时间搜集和挖掘流传民间往事,浏览和梳理大量地方文史资料和回忆录,终写出这部涟水人民抗战的长篇作品,作为献给家乡的礼物。作品反映了抗战时期涟水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前赴后继,不怕牺牲,与日伪作不屈不挠的斗争。颂扬了为国捐躯的先烈英雄,记录了战乱中人民饱受的苦难历程,揭露日伪匪的残暴和为害乡里的滔天罪行。作品真实再现了苏北人民波澜壮阔的抗日风云,歌颂了涟水抗日军民伟大的抗战精神。作品融文史和文学为一体,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阐述涟水的抗日战旗为什么这样红,描写了涟水前辈朱一苇、王伯谦、朱慕萍等一批执着追求革命的志士在白色恐怖下与国民党当局作不折不挠的斗争,在抗战爆发后想方设法找党,团结广大青年学生担起民族兴亡的重任。王观涛、张胜武、韩品正等年青学生在党和老同志的关怀和影响下迅速成长,他们机智勇敢,一往无前,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上谱写了抗敌御侮的壮歌。

该书记录了人民遭受的苦难,控诉日本侵略者及日伪顽匪惨无人性的屠杀、焚烧、抢掠,以及战乱带给百姓生存的严峻性和残酷性,是后人难以想象的。揭开那个年代地方多起祸起萧墙的起因和同室操戈相煎的内幕,鞭挞自私而丑陋的灵魂,剖析封建落后和贫困所滋生的愚昧与野蛮,呼吁重构人类的精神家园。

各位专家学者运用历史、艺术和美学的观点,对这部作品进行全面客观地评点,认为该作品具有主题的重大性和史诗性,展示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具有历史的真实性和鲜明的地域特点,不虚美、不隐恶,用文学的形象性表现人性的复杂性,在文本构造上进行创新尝试。同时,专家们还指出,作品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作品涉猎的人物众多,要进一步对题材进行提炼,争取让其成为超越时代的文学经典;要进一步优化作品装帧设计,体现作品内容特色。


《硝烟飘过盐河》研讨会部分专家学者发言摘要


徐中远(毛主席晚年图书服务管理工作人员,江苏中远助学帮老基金会原理事长兼秘书长):

读了双华同志的这部佳作,我有以下两点特别的感受和一点真诚的希望。感受一是作者创作本书的主旨、主题非常鲜明。反映、颂扬苏北涟水地区的朱慕萍、朱一苇等一批共产党员和县区干部依靠、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与日本侵略者及投靠日寇的一些民族败类展开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歌颂党和涟水人民敢于反抗、勇于斗争、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精神血脉。通过这一场空前的民族灾难历程的记述,崇敬英雄,学习英雄,传承红色基因。二是作者的追求精神和矢志不渝的毅力值得弘扬。作品字里行间凝结着作者多少的时间、精力和心血,这是作者长时间深入生活、深入实际、不怕困难、矢志不渝的追求和勤奋努力的结晶。一条真诚的希望是:不满足、不骄傲,继续努力、再创新作。


朱辉(江苏省作协副主席、雨花杂志主编):

《硝烟飘过盐河》一书,我感觉非常不好写,抗战时期日伪顽匪,和我方各种地方势力在这个地方交错,因为国土沦丧,时局动荡,包括江湖帮会在内,形成了非常特别的人物和内容,人物的不断变化, 塑造很难。人多、事多、变化多,很难把握。王双华通过时间线以重大事件为抓手,处理了以上复杂的情节,文章最后特别提出几个主要人物来列传,处理方式还是新颖的,前部是以时间线串联重大事件,后是列传。一片热土,一群人物,在处理上做到了较高水平,是一部好书,具有史料价值。


杨志学(中国作家协会编审、原《诗刊》编辑部主任):

因为《红日》我们了解了吴强,现在通过《硝烟飘过盐河》我们又认识了王双华,作为新一代作家,他肩负使命,不辜负热土,花费大量心血写出了这部长篇力作。这部作品给我们带来重要启示:一是作家深入生活的重要性。深入生活是作家的第一功课,对我们的滋养一刻不能放松。双华在这方面给我们重要回答,交出满意答卷。第二方面,文艺作品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作者回答了这个问题,所以他在塑造人物、构思作品、时空交错方面,以及人物性格刻画方面,进入了创作时空。虽然是几十年后,但他看到了,我们没有看到,人物宛然呈现在我们眼前,写出人物的多面性,斗争的严酷性,生活的复杂性。有文艺中的,也有生活中的,通过查找历史资料,还原人物。第三方面,红色题材大有可为,如何向深处、细处挖掘?我们不可能重复老作家的述事结构方式,这就向青年作家包括双华在内,提出新的创作课题,像《苦菜花》《林海雪原》等一些作品,英雄写得过于完美,这方面双华写人物的复杂性更真实。提两点建议:一是语言述事方式上还要艺术化。时间跨度大,语言的提炼很重要;二是封面设计要体现涟水时空可歌可泣的斗争。书内要有插图,对认识和阅读这部书有帮助。


徐晓华(《扬子江诗刊》副主编):

我看了这部作品,如果把它展开的话可以写三本、十本书,不少故事一带而过,可拓展十卷本。王老师非常不容易,历时六年完成,走访人物上百人,做了很深的功课。作家可分为近乡作家、望乡作家和在乡作家,在乡作家写得更真实,王双华老师就是其中之一。



员淑红(《钟山》杂志副主编):

通过阅读《硝烟飘过盐河》我对涟水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对抗日历史也有了更深的了解,它写出了弱小的党组织在这场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这部作品人物特别众多,有主要人物,也有反面的人物,像王培坤的发迹史、作恶史、最后消亡。写人民不怕牺牲勇于斗争的故事,比如前老庄战斗非常惨烈……这些都不是作者虚构的,而是通过大量的调查走访,真实的历史给读者更具震撼,它不仅有文学价值,更有文史价值。



郑茂琦(《解放军报》长征副刊编辑):

一、我被作品中形形色色和跌宕起伏的故事吸引,以前的英雄人物、反面人物都脸谱化,而本部作品人物各有各的传奇色彩,如韩品正、韩树成等。生活远比小说神奇,从远去的人物中打捞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这些人的命运在令人唏嘘感叹的同时也引起人们对人生的更多思考。二、本书中的平民视角和平视文风,对人物的书写和议论没有去夸大渲染,英雄也是有缺点的英雄,如王伯谦等。他们并没有做出多大的事,战斗规模并不大,但他们在那个年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是流血牺牲的勇士,他们就像英雄纪念碑上密密麻麻的名字,也许我们并不认识、不熟悉他们的故事,但他们应铭记在共和国的史册上,当硝烟飘过盐河,但往事不能如烟。



韩松刚(省作协创研室副主任):

这本《硝烟飘过盐河》给我们提供了革命历史题材新的写作方法,这是一部笔记式小说,也是作者独特的写作方式,比如内有摘录、考证、随笔、史料,我为什么给它定性为笔记式小说而不是小说式笔记呢?小说式笔记在人物塑造、情景描写都有追求的。严格地讲这不是单纯的一部长篇小说,因为内容有回忆录,还把自己也写进去了,应是一部纪实作品。另外作品中出现了不少非文学语言,这对作品来说伤害是非常大的,期望王老师在以后这方面的写作时要注意这些细节。



龚正(市作协主席):

这本书通过涟水抗日军民对日伪作不屈不挠斗争的历史史实,在写出英雄人物的同时,也写出反面人物的复杂性和差异性,将反面人物贯穿全书也是新颖的。但作者立场鲜明,批判性地揭露伪匪的丑恶灵魂。本书的不足是冠名“硝烟飘过盐河”,应将盐河的象征感觉、表现特征写出来,会使作品更有灵性;进一步扬弃散漫的倾向,简练再简练,打造精品。


郭幸(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编辑、《硝烟飘过盐河》特约编辑):

这部小说并不是一个集中的单线的长篇小说,它的结构较为复杂,叙事习惯。最近我阅读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悠悠岁月》发现,它也是一个无主人公的小说,展现当时大街上全民的面貌,也就是所有的人在遭受的苦难命运,灾难对于所有人是一样的。王双华的这部作品也是如此,首先很好的一点在于它围绕民众抗日力量来展开的,这对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有一个很好的补充作用,同时,他并不着意去歌颂谁,只是客观地呈现在危机当头,像韩品正、王观涛这样有热血有志向的青年是如何表现,人物和故事体现了青年人的力量,也是我们从青少年时期就知道的,不同的是从这本书让我们知道,从前的民间曾经还有刀会这样的帮会组织,有一批前赴后继、蹈死不顾的爱国人士。这部小说的语言也比较有特色,和主题表现出一致性,比如对于时间的形容,作者可能会用麦收这样的刻度来表达时间。借助了一些民间故事的叙事和传奇的手法,比如狐狸白天成群结队的离开,算卦测出大祸将至等。王双华在这部作品中刻画了战争硝烟对群众的影响,平稳扎实地叙述了抗日英雄们为此所做的一切,是一部非常了不起的作品。



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