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9日 星期日

网站首页 专题 详情

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治理思想智慧

2022-10-08 11:47:41

[学习新思想  贯彻新理念]

来源:《瞭望》2022年第21期

作者:高长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形成了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学习这些思想智慧,可以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这一条是中国古人对理想社会状态和国家治理最高目标的描绘,下面其他10条都是围绕实现这一目标而提出的治理理念和举措。关于大同理想,最早的比较系统的论述出自《礼记》,其中的关键词是“公”。天下为公,是治理国家和社会的大道,是实现大同的必然要求。大同理想深刻塑造了中华文化的价值追求,深刻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扎根、成长、开花、结果提供了适宜的思想文化土壤。

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大一统传统这一条是关于处理中央与地方、民族与民族关系的思想智慧。“大一统”的思想正式提出和形成于战国时期,但究其思想渊源,则至少可上溯至西周时期。自秦以来追求大一统始终是主流和方向,而且大一统的思想内涵也不断丰富和发展,其所注重和追求的既包括九州同贯的政治统一、华夷一家的民族认同,也包括利出一孔的经济统一、六合同风的文化认同。大一统的思想传统,对中华文明形成并绵延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德主刑辅、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张这一条是关于处理德治与法治关系的思想智慧。这一主张源自西周时期周公提出的“明德慎罚”的思想。此后,经过孔子、孟子、荀子、贾谊、董仲舒等人的注解与阐释、丰富与发展,形成了德主刑辅、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张。这一主张核心意思有三层:一是德法共治、隆礼重法。二是德主刑辅、先礼后法。三是为政以德、以德化人。

民贵君轻、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这一条是关于处理君与民、国与民关系的思想智慧。这一思想发端于商周更替之际,核心意思有三层:一是在君与民关系上,强调立君为民、民贵君轻;二是在国与民关系上,强调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三是在政与民关系上,强调德惟善政、政在养民。

等贵贱均贫富、损有余补不足的平等观念这一条是关于处理人们之间社会地位和社会财富关系的思想智慧。这种平等观念早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言论中就已普遍存在。所谓“等贵贱均贫富”,就是无论是否有爵禄,人与人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下之分,社会财富应该公平分配,使贫富有度、“各得其分、上下相安”;所谓“损有余补不足”,就是减损有余、增补不足,这是保持社会关系平衡,实现稳定可持续发展的自然之道。经过历史的积淀,等贵贱均贫富、损有余补不足的平等观念,已经内化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中,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鲜明特征。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的正义追求这一条是关于法律执行和实施的思想智慧。“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出自《韩非子》。中国古人早就认识到立法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提出“法者,治之端也”的论断,同时也认识到执行和实施法律的重要性。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视同仁,体现社会公平正义,才能树立法律的权威,发挥法律的作用,为善治提供保障。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操守。这一条是关于重视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道德教育的思想智慧。可分为两个层次:孝悌忠信侧重个人的道德修养,追求内在的道德自觉和自律;礼义廉耻侧重对社会成员的道德教育,强调外在的道德约束和规范。孝悌忠信个人内在德性的修养与礼义廉耻外在道德规范的约束相互结合,明确了社会成员应该遵循的基本道德操守,可以为国家治理提供坚实的道德基础。

任人唯贤、选贤与能的用人标准。这一条是关于选人用人标准的思想智慧。这一用人标准包含四层意思:一是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人才是进行国家治理的第一资源;二是既贤且能、德才兼备,衡量人才,既要看其贤德,又要看其才能;三是任人唯贤、以德为先,在人才选用方面,贤与能、德与才不是等量齐观而是有先后轻重之别的;四是各任其能、人尽其才,要依据人才的德行和才能,把其放到适合其能力、能够发挥其专长的岗位上,形成“各因其才而尽其力”的生动局面。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改革精神。这一条是关于处理守正与创新、继承与发展关系的思想智慧。可以从三个层面理解这一改革精神:一是新旧更替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世间万物都要经历一个产生、发展、兴盛、衰亡的基本过程。二是为政者要顺天应人、与时偕行、革故鼎新,实践中不能因循守旧、一仍旧贯,而必须因时而变、与时俱进。三是要把守正与创新、继承与发展统一起来,要结合实际情况的变化,对旧事物进行鉴别分析,在守正中创新,在继承中发展。

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外交之道。这一条是关于处理国与国关系的思想智慧。处理好与邻国的关系,必须坚持亲仁善邻的原则,做到与邻为善、以邻为伴、讲信修睦、守望相助。“协和万邦”意思是说,以求团结、尚和合的原则处理与世界各国的关系,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合一体、共同发展。亲仁善邻与协和万邦相辅相成、前后相因,亲仁善邻是协和万邦的前提和基础,协和万邦是亲仁善邻的拓展和升华。

以和为贵、好战必亡的和平理念。这一条是关于处理战争与和平关系的思想智慧。一方面,主张以和为贵,追求不战而屈人之兵。另一方面,认为忘战必危,反对偃战废战。这两个方面辩证统一、不可分割,共同诠释了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揭示了中国传统和平理念的精髓。

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关于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智慧,我们不能复古照搬,而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进行鉴别和分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继而结合时代条件和现实需要,对其中的思想精华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广泛应用到当今国家和社会的治理实践中。

(作者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党的文献》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

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