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7日 星期五

网站首页 好人 详情

一位七旬老人的“拥军人生”

2019-05-21 09:03:01

记者 朱惠莉

 

在县城北门双桥附近的一幢不起眼的小楼里,230多面锦旗诉说着一位七旬老人近半个世纪以来的拥军深情。

今年75岁的孙茂顺,头发已经花白,一只眼睛的视力不到0.1,身患多种疾病,但他为了开辟一个固定的拥军场所,在城区繁华地带盖了480平方米的门面房,其中240平方米专门用来作为拥军之用,一部分当作拥军招待所,内设20个床位,专门用来招待南来北往的军人,给他们提供免费吃住服务。探亲休假、技术学习、征兵带兵、旅行结婚……这个不算豪华却充满人情味的“士兵之家”,每天上演着军民情浓于水的爱剧。

一个春日的下午,记者走进了孙茂顺的家。严格地说,孙茂顺的家,不是家,那不过是“士兵之家”里一间最普通的标准间。这个标准间,不到30平方米,所有的生活用品,都已陈旧老化。一张大床占了一半空间,一台老彩电架在老旧木桌上,老式冰箱挤在墙角,小得像一个小柜子。在这个家中,最壮观的风景是孙茂顺获得的荣誉,墙上挂着的230多面锦旗,整个房间红彤彤一片。

孙茂顺因为父亲的原因从小与部队结缘,渴望成为一名军人保家卫国,奈何天意弄人,3次验兵都未能如愿。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没想到他在豆制品厂学得的一手腌制酱菜绝活为他重新开辟了一条大道,孙茂顺踏上了“技术拥军”的大道。

寒来暑往,春秋代序,孙茂顺自费走进200多个团以上单位,将自己独特的酱菜制作技术毫不保留地传授给部队。

在海南,他带领子弟兵砸穿水泥地,将酱菜缸挪到地下30厘米的地方以防温度过高菜易变质;在内蒙,他带领子弟兵研究新技术,将当地的土豆也纳入酱菜家族使之成为新成员;在新疆,他带领生产建设兵团琢磨北方特殊的天气,抢菜抢天时做成酱菜无数。

“要保持不同菜的特色口味,还有特别的技巧。比如大蒜,撒盐过后日晒两天,每天颠一颠,相互撞击中形成的破皮处正易渗透卤汁,腌制出来又脆又入味。而黄瓜,就要用筷子戳上很多小窟窿,这样外脆里嫩卤满瓤。”说起腌菜,事隔多年停下“活”的孙茂顺还如数家珍。

孙茂顺的老伴告诉记者,除了“拥军”,孙茂顺没有其他爱好。他生活要求很低,吃喝坚持最低标准。他的衣服,翻来覆去就这么两件,全部是10年前买的,家里每次来客人,他都要挖空心思地换身像样的。

2002年,县委发出了“向孙茂顺同志学习”的决定。十多年来,孙茂顺行程10多万公里,自费到南京军区、广州军区、北京军区、兰州军区、济南军区的200多个团以上部队支持后勤工作……同年7月26日,在孙茂顺的牵头组织下,涟水县自发成立了江苏省第一家“拥军协会”。协会创建时有30多人,如今,影响力和规模进一步扩大,还在连云港赣榆区、淮安市区成立了分会。

半个世纪的拥军之路,孙茂顺走得踏实而又坚定不悔。为了拥军,孙茂顺和老伴提前10年退休,并将自己的这份拥军热情传达给全家的每一个成员,女儿、女婿和儿子全都成了他的得力助手,在拥军的道路上渐渐有了一支步履铿锵的队伍。

“无论自己以后身体如何,我都要把拥军这件事一直坚持做下去。”孙茂顺说。

3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