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古木立乡野 一片丹心护祖荫
■ 融媒体记者 朱 云
在涟水县的肌理脉络中,历史并非仅存于泛黄的典籍,它更以一种沉默而伟岸的姿态,生长在村落乡野之间。古树,便是这流动时光的凝固符号。它们以百年为度,刻录风土人情,承载集体记忆,是窥见涟水深厚底蕴的一扇绿窗。近日,记者前往黄营镇徐跳村,在村民吴广久的指引下,于杨文玉老人的家中,邂逅了五株百年古树,也聆听了一段人与树相守相望的动人故事。
车子驶入徐跳村,在村民杨文玉的家门前停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茂密的树林,其后几间朴素的房舍若隐若现。整体望去,矮小的房屋被层层绿意温柔环抱,静谧安然。今年78岁的杨文玉与他同龄的老伴邱云,正在屋前清理杂草。老人衣着简朴,面容平和。得知记者是为探访古树而来,他们便热情地在冬日的院子里,与记者娓娓道来。
经了解,杨文玉家房前屋后共有五棵古树,经估测树龄均在百年左右,属于三级古树保护级别。屋后生长着两棵桑树与一棵白杜,房前则矗立着两棵侧柏。这些树木,并非天然生成,皆由杨文玉的祖父亲手栽植,至今已守护这个家族超过一个世纪。
细致观察,每一棵古树都展现着独特的生命姿态。据相关资料显示:屋后的两棵桑树,一棵树高16.4米,胸围169厘米,冠幅宽广,平均达12.4米;另一棵亦不相上下,树高16.2米,胸围更为粗壮,达174厘米。那棵白杜,则显得更为挺拔,树高16.3米,胸围162厘米。房前的两棵侧柏,则是另一番风骨。一棵树高15.7米,胸围101厘米,虽历经风霜,主干依旧倔强挺立,深绿色的针叶簇生于枝干,在初冬的天空下勾勒出坚毅的线条;另一棵则略显敦实,树高8.2米,胸围达120厘米。这些精确的数字,是它们百年生命的无声证言。
谈及往事,杨文玉老人的记忆清晰而温暖。他提到,祖父生前笃信道教,对此有颇深的研修。那时节,祖父常常在这房前屋后的古树下,开设“乡村讲堂”,为邻里乡亲讲解为人处世的道理。“那时候,树下总是坐满了人,大家听得认真,夏天也格外凉快,场面非常热闹。”老人缓缓叙述,眼神中流露出对往昔的追忆。那一刻,记者仿佛看到,浓密的树荫之下,智慧的火花在碰撞,淳朴的乡情在流淌。这些古树,早已超越了植物的范畴,成为乡村文化传承与邻里情感交融的象征舞台。
这份源于祖辈的对树木的珍爱,在杨文玉身上得到了彻底的延续。老伴邱云在一旁笑着说:“他对待这些树,比什么都上心,谁都动不得。”原来,曾有人出价不菲,意图购买这些树,但都被杨文玉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在他心中,这些树是家族的根脉,是故乡的风景,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无价之宝。
杨文玉老人并非普通的乡间老农,而是毕业于专业院校,曾在原涟水东方红化工厂担任会计多年的文化人。退休还乡后,闲暇时,他寄情于书法与诗词歌赋,而修剪、照料这些古树,则是他另一种形式的笔墨耕耘。他将屋前那座爬满爬山虎、别具一格的小过道命名为“草堂”,其寄情草木、向往田园的雅士心境,由此可见一斑。
当记者问及对这些古树未来的打算时,杨文玉老人用极为朴实的语言给出了一个令人动容的答案:“我想把这五棵古树捐给国家。”他没有过多的解释,但这简单的一句话,却饱含着一位普通农民对家乡土地的深沉热爱,以及一份希望文化遗产得以永久传承的崇高责任感。
采访结束后,杨文玉老人执意将记者送到村口。望着老人缓缓前行、略显蹒跚却异常坚定的背影,记者的心中涌起阵阵暖流与敬意。
记者手记:离开徐跳村,老人的背影与那几株默然伫立的古树,在脑海中交织成一幅动人的画面。树,因人的守护而更具灵性;人,因树的陪伴而更显厚重。杨文玉老人守护的不仅仅是五棵古树,更是一段家族记忆,一抹质朴乡愁,一份涟水人代代相传的对自然与文化的敬畏。这些散落在涟水各地的古树名木,正如同一部部立体的地方志,它们以年轮为笔,以枝叶为墨,无声地续写着这片土地的沧桑与温情。保护它们,就是保护我们共同的根脉。愿这份绿色的传承,能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让涟水的故事,在古树的年轮里,永远生生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