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01日 星期六

网站首页 社会 详情

红窑柘树:四百载沧桑守望 一枝一叶总关情

2025-10-31 20:03:04

■ 融媒体记者 朱 云

 

深秋的涟水,田野铺开一片金黄。收割后的稻茬间,拖拉机轰鸣着翻垦土地,农人在新晒的谷粒间穿梭,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稻香交织的气息。在这片丰收的图景中,红窑镇红窑社区吴庄组的一棵古树静立田间,斑驳的树干与环绕的幼桑形成鲜明对比——它已在此伫立了400年。

记者跟随73岁的村民张一贤穿过两条乡间马路,古树的身影逐渐清晰。这是一棵柘树,经专业测定,树龄已达400年,树高5.5米,胸围170厘米。虽然如今树冠不复往日繁茂,但那虬结的枝干,尤其是三个相互缠绕的主枝,仿佛仍在诉说着岁月的纠葛。2016年,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曾回忆:“这棵树在我丈夫的太爷小时候就有了。”这段口述历史,为它的百年沧桑提供了有力的佐证。2023年4月,它被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正式列入江苏省古树名木名录,成为涟水厚重历史的“活化石”。

古树的年轮里,镌刻着涟水人的集体记忆与顽强精神。“据说大饥荒年代,树叶树皮都被吃光了,它却硬是活了下来。”张一贤轻抚着树干说道。这场与死亡的较量,让古树超越了植物本身,成为村民心中的精神图腾。而更多的时候,它则是温情与庇护的象征。对于今年77岁的树主张凤标和72岁的老伴周兰香而言,古树的往事是父辈口中传承下来的生动故事。他们从老人们的回忆里得知,这棵柘树曾是原浅集街通往红窑镇的必经之路旁最醒目的地标。“树冠像一把巨伞,”周兰香转述着听来的景象,“下小雨时躲在下面,衣裳一点都不会湿。”那些在树荫下歇脚的路人、嬉戏的孩童,虽未亲见,却因代代相传的讲述而清晰如昨,共同构成了这片土地上的温情记忆。

树主对古树的守护之情,在20世纪70年代经历了一次关键的考验。当时,有人出高价欲购此树,却被周兰香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不能断在我们手里。”她的语气平静却坚定。这份守护,不仅源于对古树的敬畏,更因它已深深融入家族的根脉。这份情感也传承到了下一代,他们在外地工作的儿子每次回乡,总要来看看古树,偶尔还会为它施肥培土。“树在,家就在。”张凤标望着枝叶,简单的话语道出了最深沉的联系。

如今的柘树,已从一份家庭的私人记忆,跃升为涟水生态文明与文化传承的公共符号。尽管被列为濒危古树,但在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挂牌保护与村民们的自发照料下,它依然作为一位沉默的见证者,伫立在时光里。秋阳透过枝叶洒落,树影婆娑间,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它见证过苦难年代的坚韧,承载过路人歇脚的温情,也铭记着一个家族“不卖”的执着守望。

 

记者手记:古树无言,历史有声。它用年轮铭刻苦难与坚韧,用绿荫滋养乡情与传承。在红窑镇的这片田野上,古树与劳作的农人、金黄的稻谷共同构成一幅跨越时空的画卷——历史从未远去,它正生长在每一寸土地的记忆里。

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