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善举点亮生命 爱心传递彰显担当
——记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管护师贾婧的造血干细胞捐献之路
■ 融媒体记者 徐 强
“感谢您的大爱,无私捐献造血干细胞,让一个在病床上的患者看到生命的希望……” 这封情真意切的感谢信,跨越陌生的距离,最终送到了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管护师贾婧的手中。信的背后,是一场已经圆满完成的生命接力。如今,已顺利出院、回家休养的贾婧,回想起这段非凡的经历,内心充满了平静与慰藉。
时间回溯到2017年春天。在医院一场号召加入中华骨髓库的活动上,贾婧毫不犹豫地挽起袖子,留下了血样。“我是一名医护人员,比普通人更能体会病人的痛苦和无助。”在她看来,这只是职业本能下的一个自然决定,“救人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刻在骨子里的使命感。当时就想,有机会能救人一命,就帮一把。”
这一等,便是近八年的沉淀。直到今年八月,那通来自红十字会的电话,唤醒了这份沉睡的承诺——她与一位血液病患者初配成功。瞬间的惊讶之后,涌上心头的是义无反顾的坚定。“配型成功的概率太低了,能轮到我是我的幸运。”为了让自己更安心,她私下查阅了大量资料,看到了无数病患家庭的挣扎,也看到了许多捐献者分享的亲身经历。“特别是得知去年我们医院就有一位医生成功捐献,这让我彻底放心了。原来捐献造血干细胞并不可怕,就像一次特殊的献血。”她回忆道,脸上带着一如既往的温和笑容。
然而,从高分辨配型到全面体检,这段看似顺利的过程,对贾婧而言却是一段内心格外细腻的旅程。她坦言,那段时间自己变得异常“小心翼翼”。“就怕感冒,怕身体出任何小状况。天气一变,我就赶紧添衣服。”这份在外人看来或许过分的谨慎,源于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知道,这不只是一次捐献,这可能是另一个家庭唯一的希望。我这边万一出点问题,那边一个家庭的希望可能就破灭了。”
这份生命的重量,也悄然在她的小家庭里激起了涟漪。起初,家里年幼的儿子见妈妈住院,以为她生了重病,担心得直哭。贾婧便用童真的语言向他解释:“妈妈不是生病,是来‘献血’救一个离我们很远的人。”儿子总会带着牵挂问:“妈妈,你今天‘献血’了吗?”贾婧就会把病房墙上“捐献造血干细胞,让爱延续生命奇迹”的标语指给儿子看,温柔地告诉他:“看,妈妈就是在做这件很有爱的事。”一颗关于奉献与爱的种子,悄然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而在贾婧身边,这份生命的重量,同样被她的丈夫稳稳地接住。他话不多,只是用日复一日的陪伴、端到床边的温水、悉心准备的餐点,编织成一张无声却坚实的网,成为妻子最可靠的后盾。
10月17日,在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经过5个多小时的采集,291毫升珍贵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成功捐献。当天,副县长姜井旭一行专程前来慰问,向这位以无私大爱为他人续写生命篇章的“凡人英雄”致以崇高的敬意。姜井旭指出,贾婧同志的义举,不仅为濒危的患者点燃了重生之光,更是以实际行动生动践行了“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是全县人民学习的榜样。如今,已出院回家的贾婧,身体正在平稳恢复。她知道,自己已成为淮安市第74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这个数字意味着74次生命的重启,意味着74个家庭获得重生希望。而她,也用自己的行动,为这个光荣的数字增添了温暖的一笔。
这场生命的馈赠已经完成,但爱的涟漪仍在扩散。它留在了孩子懵懂的心灵里,留在了家人支持的微笑中,也留在了所有听闻这个故事的人心间。贾婧,这位平凡的护士,用一次不平凡的抉择,完美诠释了何为医者仁心,何为凡人善举,点亮了生命,更彰显了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