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郑氏骨康”:从乡间土灶台走向世界的非遗疗法
■ 融媒体记者 尤 晨
在涟水,一门传承了百余年的医术,从乡间土灶台起步,将其独特的中医智慧融入一草一木、一土一药,不仅治愈了无数骨伤患者,更将其声誉远播海外。这就是始于1898年的“郑氏骨康”——一项被列为淮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郑氏骨伤热敷康复疗法”。近日,记者走进位于县城安东南路的“郑氏骨康”,聆听这段跨越世纪的医者故事,感受其历久弥新的魅力。
百年源起
仁心仁术 扎根乡土
故事的起点,可追溯至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岔庙镇百子村的一口土灶台旁。“我们‘郑氏骨康’始于1898年,我的祖父就是在这里创立了这份基业。”第四代传承人郑玉军向记者介绍。从这口土灶出发,一门独特的手艺,历经五代人的坚守与传承,从战乱年代的施药救人,到如今成为联系海内外的健康桥梁,“郑氏骨康”已超越了一家诊所的范畴,成为一部关于仁心、传承与创新的活态历史。
谈及百年传承的精髓,郑师傅毫不犹豫地归结为“医者仁心”。在过去的动荡岁月里,郑氏诊所几经停业避乱,但“行医济世”的祖训始终未敢忘怀。郑师傅动情地讲述着过去的老账本,上面清晰记录着许多被减免的药费,旁边特意标注的“免”字,无声地诉说着祖辈扎根乡土、回报乡邻的仁善之心。正是这份质朴的坚守,让“郑氏骨康”在苏北地区众口传诵,赢得了百姓深厚的信任。
古法技艺
复方疗伤 黄土为媒
“郑氏骨伤热敷康复疗法”究竟有何独特之处?其核心在于遵循中医“君臣佐使”的复方理念,并辅以繁复的古法制作工艺。郑师傅详解道,其秘方巧妙融合了植物药(如活血化瘀的丹参)、动物药(如特定的非洲白蚁蚁后)以及矿物药(精选的黄土),通过精准配比,共奏活血化瘀、接骨续筋之效。
“将特制的热敷包靠近患处进行热敷,药材借助黄土的持续热力,透过张开的毛孔直达病灶,能有效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从而刺激骨质生长。”郑师傅解释道。从采药、炮制、研磨,到与黄土搅拌、手工缝包、土灶蒸煮,整套流程近十道工序。
三件传家宝
见证德技双馨
在“郑氏骨康”,有三样物品被视若珍宝:一是1979年的老灶台和蒸笼,它们见证了复业后的艰辛与不变的工艺坚守;二是患者痊愈后赠送的匾额,如1983年淮阴师专朱寿章先生所赠之匾,那是用卓越疗效换来的金字招牌;三是记载着大量“免”字账目的老账本,它是祖辈“仁心济世”最直接的物证。“这些物品时刻提醒我们,郑氏传承的不仅是治病的手艺,更是一份待人的德行。”郑师傅感慨道。
侨缘深厚
成就健康纽带 服务海外乡梓
“郑氏骨康”与“侨”字有着深厚的不解之缘。20世纪90年代,郑兆林先生应兄长郑兆财先生邀约,赴香港与医学界人士进行学术交流,自此打开了对外交流的窗口。多年来,“郑氏骨康”为众多归国侨胞和侨眷提供了优质的康复服务,逐渐成为连接海内外华人的一条坚实“健康纽带”。因其在侨界的影响力与贡献,“郑氏骨康”被江苏省侨联评为“孵化项目”,并多次参与“苏侨有爱”等公益活动。“这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郑师傅表示。
患者信赖
跨越时空的疗效见证
在“郑氏骨康”,动人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记者采访时,恰遇一对前来治疗的夫妻。36年前,王大爷的右髋部骨折经郑玉军的父亲郑兆林先生用热敷疗法治愈。上月,他72岁的妻子左髋部骨折,夫妻二人再次毫不犹豫地专程赶来求助。还有一位30多岁的陈先生,因从梯子摔落导致足跟粉碎性骨折,经郑师傅诊治,预估约一个月即可恢复。如此信赖与成效,在“郑氏骨康”已是常态。
未来展望
守正创新 薪火相传
面对未来,作为第四代传承人的郑师傅深感责任重大。他正积极致力于将祖传秘方进行标准化和药理现代化研究,并尝试结合现代影像学诊断技术,让古老疗法更精准、更安全。此外,“郑氏骨康”还计划建设非遗传承体验基地,探索“家族传承与社会培养相结合”的新模式,旨在让这项饱含智慧的百年技艺,不仅是一家之技,更能成为全社会共享的健康财富。
淮安人杰地灵,自古名医辈出,也孕育了众多富有地方特色的医学世家。“郑氏骨康”作为其中的杰出代表,正以其跨越三个世纪的坚守与与时俱进的创新实践,为传统医学的传承与发展书写着生动而有力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