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23日 星期三

网站首页 社会 详情

理民生诉求 办“涟”心实事

2025-07-23 09:03:17

■ 融媒体记者 吴 晟

 

今年以来,我县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的事,开展党建引领,持续优化公共服务、创新服务品牌,做到民有所求,我有所应,让群众生活更加美好。

涟城东门社区“好邻居助餐点”,人气很旺。“好邻居助餐点”本着吃饱更要吃好的原则,方便全社区的老人们,不断落实“民生清单”、兑现“幸福账单”,“这里的套餐、点餐随意选,都是一些低油、低盐、低糖的健康菜品,价格还不贵,我们很多老年人就把助餐点当作大饭店了。”东门社区的张大爷高兴地说。

近年来,我县从关爱“一老一小”为切入口,认真贯彻省“舒心助餐”专项行动要求,将老年助餐点建设列入民生实事项目予以重点推进,对不同年龄段老年人给予相应优惠标准,比如60周岁以上老人享受8折,80周岁以上老人享受7折,特困供养、低保老人享受5折,百岁老人享受免费。如今,全县老年助餐点为数千名老人提供“家门口”就餐服务,红火的助餐服务业正成为老人家门口的“餐厅”,有效地解决老人“吃饭难”问题。

涟水县是苏北人口大县,有60周岁以上老年人24万余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2.84%。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率逐年上升现状,我县以老人诉求为导向,把养老服务放在重要位置,明确责任、优化流程、完善政策,加大老年人基础性、兜底性保障力度,做实公办、民办机构养老、区域养老、智慧养老、适老化改造,积极推行老年助餐点、农村互助、乐龄驿站、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开展嵌入式居家新型养老模式,先后建成20个养老互助睦邻点、5个社区助餐点,改造提升3个养老服务中心、14个农村敬老院。近年来,为2.5万名高龄、困难老人常态化开展助购、助洁、助医、精神慰藉等居家上门服务20多万人次,适老化改造450多户困难家庭。

兜底线、救急难、保民生,我县让更多的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今年2月,我县社会救助服务中心正式启用,整合21个部门的57项救助职能,为困难群众提供全面、高效、精准、有力的救助服务,我县社会救助服务工作从此走上集成化、规范化、高效化道路。干得好不好,服务到不到位,一切由群众说了算,我县从解剖一个问题到解决一类问题,“小切口”推动大变化,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去年,精细化改造9个老旧小区,交付安置房2918套,每一个小区、每一处安置房都有明确的“责任清单”,各部门的职责、完成时限一清二楚。搭建机制,形成合力,统筹安排,加大建设力度。投入超2500万元,完成安东学校、郑梁梅小学等学校校舍、运动场及食堂改造……一个个难啃的骨头,被一一攻坚。抚“民生账本”,知民生温度,满满的幸福感扑面而来。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烈日炎炎,在保滩街道周集村互助养老睦邻点,不少老年人在空调房间打牌、下棋、聊天,大家聚在一起,其乐融融。郑九超是村里互助养老组织的成员,六十多岁的他同时也是养老服务队的志愿者,他志愿服务对象是分散供养特困人员郑培考,郑培考年纪大身体差,身患多种慢性疾病,动不动就旧病发作,郑九超经常为他拿药请医生。去年冬天的一个晚上,气温骤降,郑九超有些不放心,就去上门看看郑培考时,正好看到郑培考老毛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加重,郑九超在第一时间报告村里,并及时与老人的姐姐取得联系,郑培考立即被送往县中医院救治,因救治及时老人才脱离危险。

民生实事,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2024年以来,我县运用全局的眼光、系统的思维,深化改革,推进工作,在保滩、红窑等镇街开展养老试点改革,组建志愿队伍、融合助老资源,建立农村养老服务队,组织老年人开展各种活动,促进邻居之间的互助与交流,老年人不离村、不离伴、不离家的家门口养老服务得到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的欢迎,农村互助养老试点实践正逐步在全县推开。“有事,找服务队,管用!”成为老人的口头禅。

 

记者手记:实招解民生诉求,真心办“涟”心实事。近年来,让人民群众幸福作为“国之大者”,我县立足解决民生实事这一暖心工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群众需求是什么、期待是什么,我们的重点工作就关注什么,如此,在一次次排忧解难中,在一次次为民服务中,我们与群众互动更频繁了,与群众感情更深了,开创了涟水发展更加美好的明天。

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