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涟水,这边风景独好
■ 融媒体记者 吴 晟
快乐的暑假生活刚开启,爱阅读的孩子纷纷涌到县图书馆,在阅读区,有大中小三个阶段的学生,他们选择各自喜爱的书籍阅读,不少大学生们带来了电脑,还不时地用电脑记载内容。“在‘一屏万卷e享共阅’主题下,可以查阅很多资料,智慧阅读为自己假期‘充电’,以备将来不时之需,远比在家玩游戏充实百倍。”大二学生刘威淡定地说。不仅城区阅读阵地紧张,我县各地的农家书屋、社区书屋也出现“人满为患”现象,中小学生占了“重头戏”。在这个高温炎热的夏季,阅读如一股清流,成了县乡一道别样的风景。
中央城店位置好、环境佳、书籍多,是老城区读者的“打卡”点。顶着“淮安书店”的名号,每天为大量的读者服务。平时接待的是大多数离退休老人,现在有不少年轻人或中小学生“加盟”,这里的书籍有万余册,能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书房占地308平方米,可容纳近百人同时阅读。“我是这帮老兄弟带来的,这里的历史类书籍吸引了我,从中央城店的一名‘散客’,如今我成为中央城店的‘忠实粉丝’,我认为老人要有再学习的能力,这样晚年生活才能过得充实。”企业退休人员孙大爷深有感触地说。这里的全方位的文化服务,让中央城店成为老城区最具人气、最有书香的地方,2024年度淮安书房中央城店入选全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
让阅读更简单,让阅读更方便。近年来,我县致力构建书香涟水的“十五分钟阅读圈”,除了新老城区外,还覆盖全县所有村、社区的371个农家书屋。位于红窑一期新型社区的“淮安书房”,藏书量15000余册,为读者提供无线网、公共雨伞、便民药箱等服务,全年免费开放。30多位带头种植芦笋产业的“新农人”是这里学习的“常客”。县芦笋协会会长、涟水县瑞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标介绍,到这里的种植户通常有三种情况,一是主要学习芦笋种植技术的,二是来寻找解决芦笋种植技术难题答案的,三是集中研讨芦笋发展大问题的。在郑标的示范带动下,全镇种植芦笋面积1.1万亩,产值4亿元,2000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人均增收3万元以上。带动辐射周边5个镇街,全国芦笋三成产量产在这里。
义兴社区农家书屋声名远扬,它是“江苏五星级示范小区”,拥有1万多册图书,图书种类120多种,报纸期刊30多种。其中种植、绘本、文学类的书籍居多。“农家书屋不仅是中小学生学习场所,也是村民学习科学种田的好去处,很受大家的欢迎。”义兴村党总支书记孙雅茹高兴地说。这里每天开放时间8小时以上,种植、历史、文学、绘本类等书籍阅读率高。“阅读指导+趣味活动”是农家书屋为村里的学生提供特色服务,孙雅茹是活动的组织者,也是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她是孩子眼里的“孙老师”,她给孩子们上的“儿童剪纸”课,传授他们的剪纸技巧,10多个孩子听得仔细、剪得认真。村里还组建了由村两委、老师、大学生等组成的阅读志愿服务队,通过阅读活动,让学生在愉快的假日里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丰富他们的暑期业余文化生活。
同样有“淮安书房”的高沟镇,暑假迎来了一拨又一拨热爱阅读的中小学生,这里还有在校教师、“五老”群体、大学生志愿者等群体,他们时不时还为孩子举办免费绘本课、阅读课,给孩子们的暑期生活增添阅读乐趣。梁岔镇开展青年干部系列阅读分享会,旨在加强青年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通过分享经典文学,年轻干部可以领略书籍精髓,感悟经典力量,让“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成为阅读的“最佳状态”。
让每一个人都有阅读机会。“品味书香 有爱·无碍”是我县近年来推出的特殊群体阅读推广品牌项目,与残联、民政、关爱之家等多家单位、组织合作,对留守儿童、听障人士、视障群体开展多项标准化阅读活动,打造特殊群体“家门口的图书馆”,保障特殊群体的阅读权益,满足他们的公共文化需求。随着“有爱无碍”阅读阵地的打造,特殊群体的阅读队伍不断壮大。张先生身体残疾,如今方便了,他每天都来图书馆阅读,他感慨地说:“为保证我们特殊群体的阅读,党委政府拿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并付诸行动,给我们带来了多元化的书香体验。”
记者手记:近年来,我县通过科技赋能、服务创新和资源下沉,制定出台《全民阅读推广志愿服务队管理办法》,组建最强的、覆盖城乡的阅读推广体系。目前,全县志愿服务队、阅读组织达140多支,是“书香涟水”建设中坚力量,全民阅读在涟水蔚然成风,去年11月,涟水荣登“第六届江苏省全民阅读”五十佳光荣榜。相信,随着“智慧阅读”深入推广,将带领更多的读者走上更广阔的阅读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