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辉:招商路上,一名党员的“硬功夫”与“真功夫”
■ 融媒体记者 姜 浩
编者按: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许许多多来自全县基层一线优秀共产党员没有豪言壮语,却以赤诚之心扛起时代赋予的重任,积极投身百强涟水建设。他们无论是冲锋招商一线的“特种兵”,还是扎根乡村的“泥土书记”,始终以实际行动诠释“为人民服务”的铿锵誓言。本报推出《党旗领航·奋斗者说》栏目,带您走近这群时代先锋,聆听他们用智慧与汗水书写的动人故事。
一个个大项目、好项目纷纷扎根涟水,为县域高质量发展构筑起坚实的“四梁八柱”。这份令人自豪的成绩单背后,凝结着众多招商人的汗水与智慧。招商路远,发展道长。成集镇党委宣传委员、经济开发区招商二局副局长(挂职)王辉,便是其中一位冲锋在招商选资一线的优秀党员代表。
在寻找商机的奔波中,他行色匆匆;在各执己见的洽谈中,他苦口婆心;在项目落地的协调中,他殚精竭虑……自去年7月奔赴经济开发区招商一线以来,王辉始终牢记为县域发展“引活水、育新机”的重任,在产业前沿摸爬滚打,于项目现场协调攻坚。他深刻感悟到:招商工作既是智慧的较量,更是作风的比拼,唯有以“空杯心态”勤学苦练,以“赶考状态”实干担当,方能交出满意答卷。
勤学善思,铸就“专业金刚钻”
从“招商新兵”到“行家里手”,王辉经历了一场从“知识恐慌”到“专业自信”的蜕变。初入招商领域,面对复杂的产业术语和客商的专业提问,他也曾陷入“看不懂门道、说不清优势”的窘境。一次对接某科技企业,面对对方关于涟水原材料供应的专业提问,他一时语塞,真切体会到“热情有余而专业不足”的短板。
知不足而奋发。王辉系统梳理涟水产业图谱,将区位交通、产业基础、要素资源、政策红利等核心要点浓缩成“口袋书”,反复研读至烂熟于心,力求做到“客商问策,对答如流”。他虚心拜领导和同事为师,用心揣摩项目推介、客商接待中的沟通技巧,总结提炼出“先以数据说优势、再用案例讲服务、最后用情怀谈发展”的推介策略。每一次洽谈,无论成败,他都第一时间复盘反思,分析得失缘由,找准改进方向,持续淬炼招商能力素养。
“招商工作,考验的是专业储备、沟通艺术、应变能力,更考验耐力和攻坚克难的韧劲。”这是王辉在实战中领悟的真谛。
担当实干,跑出招引“加速度”
招商之路,从来不是坦途。去年8月初,获悉某新材料项目线索,王辉和团队第一时间上门对接,持续跟进,但客商始终态度审慎、考察意愿不强。面对困境,王辉带领团队深度复盘,将突破口锁定在客商最核心的关切——产业链配套上。他们迅速行动,高效促成两家本地企业与该项目方建立合作关系。当企业决策者亲眼看到涟水“左手进原料,右手出成品”的完整产业链图景时,投资决心当即坚定,最终实现多方共赢。该项目已于今年6月正式破土动工。
敲不开的门、紧锁的眉头、久拖不决的项目……招商路上的挫折也曾让王辉倍感压力。但心中对招商事业的热爱和党员的使命担当,支撑他咬紧牙关,迎难而上。对于优质项目线索,他紧盯不放、铭记不忘;在拜访对接前,他都深入研究企业动态,摸清其上下游网络;每次关键洽谈,他都能及时精准回应企业诉求,以专业和诚意打动客商。一年来,他成功招引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个,并深度参与促成4个亿元以上工业项目成功签约。
“招商战场容不得半点虚功花架子。”王辉深有体会,“必须沉心静气、深度研判,精准把脉项目需求和客商痛点,量身定制解决方案,真正做到想客商之所想、急客商之所急。”
作风过硬,擦亮营商“金招牌”
过硬的作风是招商干部的生命线,更是成事之基。王辉对此有着清醒认识。
他坚持“清”而有为,深知招商引资非“一锤子买卖”,关键在于“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好”。在与企业家交往中,王辉秉持真诚坦荡,积极融入企业“朋友圈”,用心用情当好“服务员”,全力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堵点难点,关心客商在涟生活中的点滴困难。但“亲”而不逾矩,他时刻牢记党员身份和组织纪律,将规矩意识挺在最前面,确保交往“清”清爽爽。
他“实”而善进,始终保持务实严谨的态度,坚持实事求是,汇报成绩不夸大,反映问题不遮掩。面对疑难事项或跨部门协调,王辉坚持多请示汇报、多沟通协作。无论是撰写材料、准备合同,还是组织活动,他都力求精准无误,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每一项工作细节,用扎实作风赢得信赖。
“招商征途,永无止境。”王辉坚定地表示,“我将以‘归零心态’再出发,在产业链精准招商、营商环境优化上持续深耕细作,用实际行动践行‘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招商旗帜’的庄严承诺,为涟水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