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1日 星期二

网站首页 社会 详情

返乡“新农人” 逐梦“新蓝海”

——访江苏闽卓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胡秀芹

2025-06-30 09:16:19

■ 融媒体记者 杨海燕

 

扎根土地的胡秀芹,是一位返乡创业“新农人”。2017年,她怀揣“产业富民、回馈家乡”的梦想,回涟水创办了江苏闽卓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目前已流转土地6000多亩,构建起“科研+种植+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体系,年产值突破1000万元,公司获评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正在申报市级龙头企业。她还是县女企业家协会常务会长。

粮食为本、多元发展,探索农业致富新路径。创业之初,胡秀芹尝试中药材种植,但由于品种选择、品质把控、成本控制等方面做得不到位,经济效益不高。后来,县农业农村局给予她精心指导,帮她引荐农业专家和优质主体,她还积极参加各类农业投资洽谈会、创业论坛等活动,深入了解农业市场行情和种植加工技术,结合涟水农业资源与市场需求,最终确定“种粮为主、中药为辅、加工跟进”的发展策略,取得明显成效。

确定粮食种植为主的发展模式后,胡秀芹忍痛将2100亩药材复垦,改为稻麦种植,只保留菊花、金银花、丹参等适合涟水本地种植的药材。现在,公司粮食种植规模已经达5000多亩,杜仲、菊花、芍药、玫瑰等药材1100亩左右。迈开步子拓展。传统的种植业存在技术含量不足、产品附加值低等短板,为此,她投入2000余万元,先后建设烘干间、加工间、冷藏间,引进设备8台、分拣机10台、清洗机2台、包装机30台、冷藏库4间,每年可烘干粮食4500吨,加工各类药材600余吨。同时,紧跟电商潮流,到杭州、广州、南京等地学习电商直播卖货经验,现已建成直播间,产品在抖音带货销售火爆,菊花茶、养生茶产品年销售近百万元。

校企联动、科技兴农,打造智慧农业强引擎。科技是农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胡秀芹充分利用各方资源,与多家高校、科研机构建立紧密联系,为后续产学研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采用绿色种植技术。针对稻麦作物病虫害问题,与南京农业大学紧密合作,成功申报并实施“稻麦重大病害绿色防控及增产提质应用示范”项目。该项目引入先进的生物防治技术和生态调控策略,不仅有效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还显著提升粮食产量和品质。这一成果不仅保护生态环境,还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创新高效套种模式。立足土地复合利用理念,针对中药材种植后的土壤特性,推出“药材+西瓜”套种模式,利用种植药材后的疏松富氧土壤直接种植西瓜,无需额外翻耕,既保留药材根系残留的天然有机质,又利用西瓜藤蔓的遮阴作用为耐阴药材提供延续生长环境,同时通过精准调控土壤养分(药材根系固氮提升肥力)与光照条件,实现 “一田双收”,成为“以药改土、以瓜增效” 的循环农业典型。用好现代智能装备。与江苏大学农业工程学院合作,建立智能农机装备应用基地,引进使用空气源热泵和智能烘干监测设备、无人植保机等先进设备,实现粮食生产节本增效。

联农带农、共赢共富,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胡秀芹深知联农带农不仅是企业的发展需要,更是一名本土企业家的时代使命。为此,她努力投身公共事业,帮助更多的人。助力富民强村。公司有长期工作人员50人以上,其中女性员工占80%以上,人均年收入6.2万元;季节性高峰期用工200余人,带动他们年增收2.6万元。流转土地涉及红旗、高庄、合心等8个村,每个村平均年增收60余万元。推动农民创业。联合政府单位、技术院校深入开展技术培训指导,通过“理论+实践”的方式,利用成熟的基地和经营模式,开展新农人电商培训、中药材种植技术培训等培训活动,为想要从事农业经营的从业者指引道路,年吸纳千余人次,培训百余人以上;建立“订单农业”模式,鼓励周边种植大户种植中药材,公司全部回收,带动他们一起发家致富。投身公共事业。每年坚持慰问陈师街道及周边镇村留守儿童、五保老人、空巢老人20人以上。她还是两个留守儿童的“爱心妈妈”,定期组织开展公益课堂等活动,激励留守儿童发愤读书。

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