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水农文旅融合活力四射
■ 融媒体记者 吴 燹
金秋十月,满目希望。位于保滩街道的涟水百花园大片薰衣草,散发出迷人的芳香,宛如一片紫色的海洋,那些各式怒放的菊花、神秘的格桑花,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游客拍照取景,从空中俯看俯瞰,1500亩的大花园,就像一幅绚丽无比的巨型画卷……漫步在这花的世界,头顶蓝天白云,与大自然来一次亲密的接触,一下子就理解了什么是“慢生活”。
与百花园相距不远的周集村,这几年围绕布局、突出特色,全面提升乡村文化底蕴,推动乡村旅游消费升级,“供销乡咖”带来的“新气象”一下子上了央视新闻,吸引更多的旅客来此打卡,成了农文旅融合的一个成功范例。“近年来,以精品打造和规范市场,推进乡村文旅融合发展,不断增强乡村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让周集村农文旅‘出圈’,让消费升级更‘带劲’。”周集村党总支书记周林会表示。
据了解,今年以来,保滩街道各村部开展的多场活动吸引游客近12万人次,保滩街道知名度越来越高,当地群众的腰包也越来越鼓。
近年来,我县持续做强农文旅融合品牌,把非遗、美食、娱乐融进旅游之中,不断激发新合力,不断拉动乡村旅游消费升级。今年国庆长假,乡村游、近郊游成为不少游客首选,依托原有的千亩荷塘、荷花荡、莲花湖,金鸡坨生态农庄呈现的绿色生态景观正是吸引游人的“点睛之笔”。今年,金鸡坨生态农庄成功创成国家4A级景区,来此旅游人数再创新高。外地游客胡女士与8岁的女儿坐在游船上高兴地说:“站在高处,孩子可以看到一片金色的田野,还能体验农耕文化和乐趣,让孩子体验一把乡村游,自己也得到一次难得的放松。”国庆期间,金鸡坨生态农庄天天表演“非遗项目”——打铁花,那满天的金花,照亮了半个夜空,让游客大饱眼福。如今的金鸡坨生态农庄,年接待游客约20万人次,带火了餐饮娱乐。
目前,全县拥有像金鸡坨生态农庄的省星级乡村旅游示范区共5个。作为华东地区最大的设施化芦笋种植基地,红窑芦笋带给了村民可观的经济收益。随着芦笋产业升级,绿色芦笋产业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开发芦笋茶、芦笋饮料、芦笋罐头、芦笋面条以及芦笋休闲食品,以休闲农业项目吸引更多的游客观光,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文化赋能,业态多元。今世缘酒业一直深耕缘文化,致力提升“文旅产业上档次”,近年,该企业投资9500万元,以丰富企业旅游观光体验项目文化内涵,让体验感更具文化氛围,让观光氛围更享受。以“沉浸感”为特色的苏北小延安军旅小镇,是一个集军事装备、红色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区,在这里演绎的战争“实景”再现,“炮火”四射,枪声大作,呐喊声四起……无不让游客身临其境,体验感十足。保滩街道“乐享果玩”基地,推出的亲子游采摘、各式伴手礼、特色美食等,让人感受到浓浓的烟火气息,感叹乡村面貌的巨大变化。新港北村的村民直接在“乐享果玩”基地建了集市,借着“乡村游”的兴起,通过策划亲子手工制作、非遗文化项目体验等一系列有趣的活动,吸引各地游客前来体验不一样的生活,不断丰富休闲农业的消费场景。乡村生态之旅、文化体验之旅、健康养生之旅、特色美食之旅……我县着力把乡村的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正逐步形成农文旅融合的“新业态”。
与此同时,我县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品质好上加好,一级公路通达全县所有镇街,景区连接线全线贯通,开通2条旅游专线和4条精品线路旅游公交,建成高铁客运站游客集散中心、朱码、高沟、红窑、成集等咨询服务点8个,设立景区景点游客接待中心13个,组建旅游志愿者服务队,建设生态停车场9处和267座美观实用A级标准旅游厕所,物业化管理,全天候服务,让游客玩得开心,走得舒心。
记者感言:农文旅融合,是一篇大文章。我县结合各村实际情况,打造亮点,放大优点,力求百村百面,彰显我县产业特色、淳朴村风、美丽风景和文化传承,开辟发展现代农业的新赛道,在更好满足游客不同的旅游需求的基础上,再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