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2日 星期五

网站首页 社会 详情

薛帆:匠心浇灌 非遗之花绽芳华

2024-10-18 08:49:34

■ 融媒体记者 朱 云

她从教28载,全身心扑在小学美育教育教学第一线;她醉心非遗文化,并身体力行地助力其传承发扬;她以艺通心,笃定前行,让非遗之花在孩子们的心头绚烂绽放。她就是县幸福里实验小学教师薛帆。

出生于1978年的薛帆,毕业后毅然决然地回到了梦想开始的地方,将足迹深深烙印在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之中,成了一名非遗艺术专家型教师,在艺术与教育的交汇点上,绘就了其独特的职业生涯。

起步:用爱心让非遗“浸润”童心

在县幸福里实验小学,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的成长历程中缺失了父母陪伴的温暖,往往只能通过电话那头熟悉又陌生的声音感受到父母的存在。面对这样一群留守儿童,薛帆坚守初心、勇于创新,深耕美育课堂,精心构建了一套非遗特色课程体系,以美育浸润孩子的心灵。她带领孩子们参加幸福文化节、艺术节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非遗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在她主持的省级重点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留守儿童心理韧性的研究》《家乡非遗文化视角下的小学美术项目式学习实践研究》的引领下,她带领的团队成员进行深入的探索,从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出发,创立了包括面塑、陶艺、剪纸、皮影、烧箔画、古法蓝晒在内的近20个非遗特色工作坊。这不仅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充满关爱与温暖的学习和成长环境,还让他们在动手实践中找寻自我价值,培养文化自信。在薛帆的带领下,她的团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受到了广泛的认可:面塑项目被评为第三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项目、2024年江苏省基础教育内涵建设项目、2024年江苏省社区教育特色品牌建设项目、江苏省少先队文化建设品牌项目;四个非遗社团被评为江苏省优秀红领巾小社团,幸福里实验小学被评为江苏省中小学艺术教育特色学校。

薛帆用坚守和努力,在学校开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先河,树立了可供效仿的典范。她默默耕耘,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培育着非遗传承的花朵,不仅为孩子们开启了通往传统文化的窗口,也为整个教育界同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破茧:以热心让非遗“点亮”生活

“用心塑造、用心体会,我们要传递的不只是技艺,更是传统文化。古老的味道,一定要保留下来、传承下去。”薛帆说。

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先锋,薛帆在非遗传承的道路上,不断探索新的方式,努力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光彩。为了将成果辐射更广,工作之余,各类文化活动中心、乡镇、社区都有她孜孜不倦传播面塑文化的身影,将面塑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新动力。同时,她还利用线上小视频进行教学,和更多人分享传统技艺,赓续非遗文化血脉。

“自从跟薛老师学习面塑,我感觉自己的生活充满了乐趣,不仅学到了一门手艺,还收获了快乐。”家住滨河社区的方阿姨高兴地说道。自2014年起,薛帆每年参加公益性宣传、展演等活动百余次,她认真履行项目传承、传习和传播义务,不仅让美育的光芒穿透校园的围墙,也将其带进了人们的生活,这也正是她实践幸福教育的初衷。

成蝶:凭匠心让非遗“出圈”海外

经过多年的努力,薛帆潜心研究的面塑传统文化,迎来了化蝶而出的欣喜时刻。作为“江苏青年友好使者”,她两次参与国际友好交流活动,传播华夏文明,弘扬中华文化。在印尼雅加达巴中三语学校面塑汇报展中,300多名当地的孩子捧着亲手制作的面塑杰作一一登台展示,3000余名当地官员、名流、媒体记者、家长们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她是文化的守护者,更是文化的传播者。薛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文化传承者的责任与担当。省人民政府侨办在感谢信中这样写道:“薛帆同志以优秀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的工作态度,将中华文化的种子植根于海外华裔青少年心间,以对海外侨胞和华文教育工作的真情与热忱赢得了各方的一致赞誉!”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这是对薛帆最好的诠释。她的故事还在继续,这份执着和热爱,将在更多人手中传递下去,历久弥新。

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