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腔热血 一份大爱
——记涟水县红十字会秘书长张雪林
■ 融媒体记者 杨海燕
“我为自己从事红十字工作而深感欣慰和自豪!”这是县红十字会秘书长张雪林常常挂在嘴边的话。在她看来,红会生涯虽然清苦劳累,但是,却是一份阳光下最神圣的事业,是最暖人心的事业,她为此终身无悔。多年来,她凭借顽强的品质和毅力,靠着勤奋扎实的工作态度,克服人手少、经费不足等现实困难,带领涟水红十字工作走上正轨,并不断取得新突破,她也在人生道路上不断书写着大爱篇章。
2011年初,张雪林开始从事红十字会工作时,县红十字会只有1间办公用房,无工作用车、无经费保障,她没有退缩,没有老师,就自己学习、自己上课,没有工作经费,就用自己的工资垫上,就这样,她不仅坚持了下来,还出色地完成了省市县下达的各项任务。
13年里,她完成了10万多人次的应急救护培训、8612名救护员培训,涟水有8130份血样加入中华骨髓库,7名志愿者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推动组建了一支数百人的志愿者队伍和覆盖乡镇、社区、学校的红十字基层组织,常年一个人带领志愿者开展知识宣传、救护培训、养老照护、募捐救助等工作,动员企业和个人捐款超100万元人民币。
工作同时,她做好红十字精神的宣传和推广,数十篇稿件被中国红十字报及省、市、县媒体采用。《2018年最后一天,已故“渐冻症”老人完成了生前最后一个愿望》《3岁小宝去世器官将延续6人生命》在学习强国、《人民日报》《新华日报》《现代快报》《中国青年报》《扬子晚报》等媒体发布后新华网、人民网等全网转载,传播量都过亿。
在红十字会各项工作有所起色后,张雪林发现,遗体器官捐献工作处于空白状态。器官捐献工作涉及医学、法律、心理、伦理等各个方面的专业知识,是一项对专业能力要求比较高的工作。凭着对红十字工作的热爱,张雪林利用自己丰富的从医经验,开始钻研器官捐献协调方面的业务知识。经过努力,2015年,她顺利取得了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资格证,成为淮安第一位协调员,也是省首批协调员之一。取得协调员的资质后,张雪林感受到了自己肩上的职责使命重大,她开始奔走在“死”与“生”之间,为生命接力。
正式成为一名协调员之后,张雪林真正感受到了生命之重。在每一次的协调过程中,当死亡和重生纠结在一起的时候,她能够站在捐献者家属的位置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她细致周到、无微不至的服务和付出,赢得了捐献者家属的理解和尊重,也促进了这项爱心事业的顺利开展。有的器官捐献者身份因为种种原因无法确认,她就耐心地一次次跑相关部门,直到身份确认,她的专业、敬业让捐赠者家属和受捐者十分感动。有时,遇到捐献者因为不理解而坚决反对,她就一次次苦口婆心地做好思想开导工作,让他们的心灵得到慰藉。在器官成功捐献之前,随时可能发生各种意外情况,这时,她就与死亡赛跑,争分夺秒处置好突发情况,为顺利移植赢得宝贵的时间。由于器官捐献协调工作没有固定时间,她需要随时待命,但是一旦接到任务,无论她在何地,无论白天黑夜,她都义无反顾地赶回来,有一次,天色已晚,外面下着滂沱大雨,她的两条腿被开水烫伤刚刚愈合,还包着纱布,但是捐献器官容不得耽误半点时间,她没有任何犹豫,立刻驱车前往,最终成功地完成了器官捐献工作。
大道不孤,大爱无疆。尽管器官捐献协调工作非常辛苦,但面对无数次的死亡和新生,张雪林的内心却越来越柔软,她说:“辛苦忙碌的同时,也常常感受到人性的温暖,感受到生命的可贵和大爱的力量,这也是我不断前行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