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艳萍:坚守乡村教育 绽放最美初心
■ 融媒体记者 朱 云
三十年如一日扎根乡村,心系学生,用绵绵爱心滋润学生心田,用无私奉献诠释师德师魂,用辛勤汗水浇灌教育热土。她,就是涟水县时码学校教师——薛艳萍。
扎根乡村 甘于平凡献青春
出生于1974年的薛艳萍,1992年8月怀揣着梦想,来到原东胡集中心小学,成为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
工作中,薛艳萍发现由于父母缺位,大多数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心理脆弱、性格内向敏感等问题。“生命的本质就是渴望被看见,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每个人都渴望被看见,尤其是孩子。”薛艳萍说。教学中,她坚持为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引导他们自觉投入学习之中。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孩子们无微不至的关爱。对班上的留守困境儿童,她经常找孩子谈心,鼓励他们,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帮他们树立自信心;住校学生生病了,父母不能第一时间到校陪护,她就带着孩子去医院;困难家庭的孩子冬天缺少御寒衣物,她就自掏腰包给孩子买;学生厌学闹情绪,她就每天陪孩子谈心,做好思想疏导工作……她把业余时间都倾注到了孩子们的身上。
一段时间后,面对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的薄弱、学校领导的期待、学生对求知的渴望,薛艳萍倾心乡村教育的信念很快坚定下来。她先后在(原)徐集中心小学、时码学校任教,这一待就是三十多年,对于农村学校简陋的教学设施和艰苦的教学条件,她从未有过丝毫怨言和动摇。
爱生如子 春风化雨育桃李
陶行知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薛艳萍眼里,每个学生都是一颗种子,只要给予爱的阳光雨露,都会发芽抽叶、开花结果。
班上一直名列前茅的小爱(化名)同学前一阵不知什么原因,出现了一些反常现象:不想学习,还成天皱着眉头。家长和老师都很焦虑:这么优秀的学生怎么会厌学呢?薛艳萍第一时间找到家长了解情况、商量对策,找学生本人以及她要好的同学一起谈心,业余时间还自学了心理咨询师的课程,尝试着走进小爱同学的内心世界,对她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帮她走出困境。最近看到小爱同学脸上灿烂的笑容、上课认真听课的样子,薛艳萍说自己比中大奖还高兴。
小军(化名)同学父母离异后,跟随父亲生活,母亲改嫁。因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小军同学生活习惯不太好,对待学习更是无精打采,且他的性格孤僻,和同学之间相处得也不够融洽。了解情况后,薛艳萍从细微处入手,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并放大小军同学的优点,鼓励他上好每一堂课,为他买来新的学习文具和他喜欢的衣服,引导孩子注意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辛勤付出,小军同学逐渐变得阳光、乐观,学习成绩也取得了质的飞跃。
作为班主任的薛艳萍,在班级管理中特别注重情感投入,她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引路人。通过细腻的情感关怀和耐心的沟通,用爱心和智慧点亮孩子的心灵,为乡村留守儿童撑起一片天空。
爱岗敬业 厚积薄发砺师能
作为教育一线的老师,薛艳萍深感教书育人任务的艰巨,她钻研教材、精心备课,经常与同教研组的老师探讨教法学法、交流体会、研讨经验,力求上好每一节课。
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须有一桶水。为了做到年年上一样的课,年年都有不同的教法,薛艳萍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不断充电。为了适应新课改精神,她抓住一切机会,认真学习,在不断学习实践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及教学管理水平。借助学校安排的校外听课机会,她虚心学习,及时消化并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因材施教是她提高教学成绩的重要秘诀,她所任教的学科成绩一直在全校名列前茅。
从教三十余年,薛艳萍始终牢记教师的光荣使命,不忘初心,尽职尽责、教书育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立德树人的征途中,作为一名扎根乡村教育土壤的追光者,我将继续向下扎根,向上生长,让每一个孩子的童年都闪光。”薛艳萍的话掷地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