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05日 星期三

网站首页 阅读推荐 详情

乡村娃“飞”上了国赛领奖台

涟水:特色办学为梦想插上翅膀

2025-11-05 09:16:40

■ 融媒体记者 潘 曼

 

“请第十六届全国青少年模拟飞行锦标赛总决赛小学女子乙组第2名、一等奖获得者,来自江苏涟水高沟镇中心小学的陈一菲上台领奖。”2025年8月9日,在陕西榆林举办的第十六届全国青少年模拟飞行锦标赛颁奖现场上,聚光灯骤然打在扎着马尾、眼睛亮闪闪的乡村女孩陈一菲身上。当她双手接过烫金证书,指尖轻轻摩挲着“一等奖”字样时——两年前挤在教室门口,踮脚看老师“飞行”的那个午后,突然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我也能让它飞起来吗?”那时的疑问,藏着乡村孩子对科技最朴素的向往。而彼时的高沟镇中心小学,正站在教育选择的十字路口:是墨守成规沿着“死学书本”的老路走,还是冒险闯一条“特色办学”的新途?领导班子拍板的那一刻,“科技兴校”四个字,成了打破城乡教育壁垒的一把金钥匙,也为陈一菲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天空的门。

没人敢想,这群有的连飞机都没坐过的乡村娃,能和“模拟飞行”扯上关系。没有专业教室,老师们就用电教室的普通办公电脑搭起“临时训练室”;没有经验丰富的教练,老师们就主动扛起担子,抱着赛事手册熬夜啃规则,对着教学视频反复练操纵杆,办公室的灯常常亮到深夜。学生家长不理解,老师就一家一家上门走访,带着“让孩子先试试”的诚意,终于说服了家长。

五年级下学期,成了陈一菲人生的“起飞点”。带着一分好奇、一份懵懂,她第一时间报名了模拟飞行社团,却被担心“影响功课”的家长拦在了门外。直到试听课上,老师发现她握住操纵杆时的专注、调整方向时的敏感度远超同龄孩子,多次上门沟通,才让她如愿走进了训练室。第一次摸到改装的操纵杆时,她紧张得手心冒汗,刚让屏幕里的“战机”离地,就一头撞上了虚拟山脉。“别急,先稳住高度,像骑自行车握龙头一样轻一点。”老师曹阳蹲在她身边,手把手教她调整力度,温热的声音稳住了她慌乱的心。

从那以后,每天放学后的训练室里,总能看到陈一菲的身影——别人练1小时,她就多留半小时;周末别的孩子去玩耍,她缠着老师开放教室加练,额头上的汗珠滴在键盘上,她随手抹一把继续盯着屏幕。国赛赛前集训,低空穿越障碍物成了陈一菲的“拦路虎”。她急得掉眼泪,老师却没让她停下,而是笑着说:“把动作分解拆开来训练,先练转弯,再练调高度。”那些天,训练室的灯亮到晚上九点,操纵杆被她握得发烫。比赛当天,当“战机”灵活绕过所有障碍、精准抵达终点时,裁判席的掌声与台下老师泛红的眼眶,成了最好的奖励。

在这里,这份执着不止在陈一菲的身上。为不耽误正常功课,学校把训练放在放学后,孩子们宁愿放弃玩耍,也要多练一个飞行动作。每天中午休息的时间,也成了孩子们“自由翱翔”的时间,教室里,吃完饭后的孩子们早早地来到的教室,自觉地坐在电脑前训练,练到被老师“赶去”休息,才恋恋不舍离开操作台。“12个市一等奖、8个省一等奖,模拟飞行项目更是一举拿下多个省级奖项。”当2023年青少年科技模型大赛的获奖名单传来时,孩子们抱着证书蹦跳欢呼的模样,让全校上下都红了眼眶:“咱们乡村娃,也能搞科技!”

这份坚持,很快迎来了更有力的“助推”。2025年,在县委、县政府和县教体局的支持下,100多万元专项投入落地校园:崭新的模拟飞行室、充满科技感的AI智能机器人、配套齐全的编程设备相继建成。第一次走进新教室时,四年级朱可馨忍不住伸手摸了摸光滑的操作台:“以前只能在电视里见的东西,现在就在我眼前。”老师们也抓紧“充电”,参加专业培训、跟城市学校交流,把新技巧带回课堂——AI课上,孩子们用代码让机器人跳起舞;模拟飞行室里,大家操控机型掠过一个个障碍物,奔向终点。连曾经不理解的家长,看到孩子捧着省级奖状回家,也开始主动问“现在还可不可以报名社团”“下次训练要不要带点水果”。

变化不止在教室里。2025年,高沟中心小学的科技教育迎来了“高光时刻”。模拟飞行省赛现场,3枚金牌、3枚银牌、2枚铜牌闪耀赛场,学校团体总分跃居全省第三;国家级赛事舞台上,2枚银牌、3枚铜牌再添荣誉,12名学生摘得一等奖,学校还拿下了“全国优秀组织奖”。当初的“门外汉”老师们,如今也成了“全国优秀辅导老师”,他们手中的证书,是三年坚守最好的见证。

如今的高沟中心小学,早已不是当年那个“科技洼地”。模拟飞行教室的学生越来越多;编程社团的作品,成了校园文化墙的“新亮点”。更让人欣慰的是,这束科技之光正不断扩散——周边学校纷纷来“取经”,我县也以此为样板,通过实施“青创种子计划”,推动更多乡村学校开展特色办学、科技教育。2023年至2025年,已累计孵化青少年创新项目312项(23项获市级以上奖项),涵盖环保、智能设备、农业科技等领域,让更多“没钱、没人、没资源”的困境,在 “敢闯、敢试”的坚守下被彻底打破。

“起飞,拉升高度。”此刻的模拟飞行教室,又一阵欢呼声响起。陈一菲的故事,成为涟水乡村教育里最生动的“飞天注脚”。正如校长金宝所说:“我们想让每个乡村娃都知道,只要敢追梦、肯努力,科技的翅膀就能带着他们飞到任何想去的地方。”

在涟水,教育强县从来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而是掷地有声的行动纲领。当创新的种子在城乡每一个角落生根发芽,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飞天梦”,如今正从这片土地上,飞向更远、更广阔的天空。

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