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月塔展宋韵 国保文物焕新姿
——探访唐集镇月塔村宋代古砖塔
■ 融媒体记者 尤 晨
秋风轻拂,碧空如洗。在我县唐集镇月塔村,一座挺拔秀丽的古塔静立于田园之间,塔身斑驳的砖石映照着千年时光。作为涟水目前唯一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月塔以其独特的建筑技艺与深厚的人文底蕴,吸引着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近日,记者走进月塔村,邀请村党支部书记李恒东,共同解读这座宋代古塔的前世今生。
建筑之奇:江苏独有的“塔体内折旋上式”结构
月塔,又名法济塔、橛塔,始建于宋代,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塔高16米,底层边宽1.83米,为砖砌仿楼阁式塔,平面呈八角形,共七级。据李恒东介绍,月塔最珍贵之处在于其建筑结构——它是江苏省内唯一采用“塔体内折旋上式”结构的古塔。塔体内部为实心,却通过精巧的砖砌技艺,形成顺时针盘旋而上的阶梯。更令人称奇的是,从二层至五层,塔门方向依次为南、北、东、西,形成“门向交替”的视觉效果,六层以上则不设门。这一设计不仅展现了宋代工匠的高超智慧,也通过力学上的巧妙布局,使塔身重量均匀分布,虽历经风雨,仍巍然屹立。
传说之美:“姑嫂塔”的民间佳话
月塔亦因一段动人的传说而被称为“姑嫂塔”。李恒东讲述,相传八百年前,水龙王常引发洪水,百姓深受其苦。天神派姑嫂二人下凡解难,约定分别修建妙通塔与月塔,“一镇龙头,一压龙尾”,鸡鸣收工。嫂子因照料婴孩延误时辰,鸡鸣时未及完工,塔顶遂留下瓦刀与水桶状的砖砌痕迹,形成独特造型。这一传说不仅为月塔蒙上神秘面纱,也寄托了古人战胜自然灾害的美好愿望。如今,月塔与能仁寺内的妙通塔遥相呼应,成为地方文化记忆的生动载体。
身世之证:严谨考证确立宋代遗珍
月塔的确切建造年代虽无文字记载,但经专家多维度考证,被推定为宋代建筑。李恒东指出,其仿木结构、斗拱样式、门窗造型等均符合宋代《营造法式》规制;砖料规格、灰浆配方与砌筑工艺亦与已知宋塔一致。2013年4月,经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实地考察论证,月塔被正式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历史与文化价值获得国家层面认可。
守护之路:从省保到国保的科学保护
月塔的保护历程始于1982年,彼时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升格为“国保”后,保护措施日益系统化、科学化。李恒东介绍,目前月塔周边已划定保护区,严格控制建设活动;定期开展结构监测与测绘,利用科技手段记录塔体变化;同时培训巡防志愿者,设立解说牌,推动文物保护与乡村文化振兴相结合。
未来之望:古塔新生赋能乡村振兴
“月塔不仅是建筑遗产,更是村民的情感纽带和精神象征。”李恒东表示,如今月塔仍与村民生活紧密相连,老人常在塔下闲话家常,孩童在周围嬉戏玩耍。未来,月塔村计划以古塔为核心,建设研学基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让千年古塔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成为涟水文化旅游的亮丽名片。
屹立千载,不语风华。月塔以砖石之身承载着文明的记忆,也以静默之姿见证着时代的变迁。在保护与传承中,这座宋代古塔正续写着属于今天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