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丰碑 精神永存——走近涟水战役烈士纪念碑
■ 融媒体记者 尤 晨
秋日阳光洒落,位于涟水县纪念广场核心区域的涟水战役烈士纪念碑熠熠生辉。这座庄严肃穆的丰碑,静静矗立,见证历史沧桑,传承不灭精神。近日,记者跟随县委党史委综合科科长王欣的脚步,聆听纪念碑背后的故事,感受那段烽火岁月中的热血与信仰。
一座丰碑的时代变迁
“这座纪念碑的前身,是1969年兴建的‘涟水保卫战烈士纪念塔’。”王欣站在纪念碑前,向记者娓娓道来。
时光回溯至1951年,新中国成立之初,涟水人民为缅怀在1946年涟水保卫战中牺牲的革命烈士,修建了烈士纪念墓。此后数十年间,县委、县政府多次对纪念设施进行修缮扩建。
“2013年,我们重建纪念广场,如今的‘涟水战役烈士纪念碑’由国防部原部长张爱萍将军亲笔题写碑名。”王欣自豪地表示,这里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红色教育基地,每年数以万计的群众前来瞻仰。
匠心设计寓意深远
走近细观,记者发现纪念碑的每一处设计都蕴含着特殊意义。
第一组台阶7级,象征着第一次涟水保卫战中的7支参战部队;第二组3级台阶,对应第二次保卫战的3支参战部队。这两组台阶,将两次保卫战的印记永远镌刻在这片土地上。
纪念碑总高28米,寓意参战的28个团。这个高度,不仅是对历史的铭记,更是对英烈的崇高敬意。
碑顶四条竖杠,代表着“新四军”的番号,镌刻着永不褪色的军魂。在蓝天映衬下,这四条竖杠格外醒目。
纪念碑四面雕刻着精美浮雕:南面为将领指挥战斗场景,东侧为胜利欢庆画面,西侧展现支援前线的人民身影,北面镌刻着涟水战役碑文。每一处浮雕都是对历史的深情凝视,让观者仿佛穿越时空,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英名墙上不朽丰碑
绕过纪念碑,一面刻满名字的英名墙令人肃然起敬。976个烈士姓名,每一个背后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
其中第一位是谢祥军——涟水战役中牺牲的我军最高级别指挥员,时任华中野战军第十纵队司令员。
“谢祥军的故事特别令人动容。”王欣深情讲述,在长征途中,他的腿重伤感染,医生建议截肢,他却坚定地说:“我是一个战士,没有腿就不能上战场!宁可不要生命,也不能不上战场!”
最终,医生用草药奇迹般地保住了他的腿,使他得以重返战场,直至在涟水战役中壮烈牺牲。
在镌刻英名的石墙前,还有许多无名碑静静伫立。这些未能留下姓名的烈士,如同历史长河中的星辰,用生命的微光照亮后人的前行之路。
历史深处的红色记忆
1946年的两次涟水保卫战,为何被载入史册?
战术上,两次战役以城市攻防和阵地战为主,解放军在装备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展现出了顽强的防御能力。第一次战役中巷战的英勇反击,更成为解放战争史上的经典战例。
战略上,王欣解析道:“涟水战役是国民党军‘重点进攻’山东的前奏。虽然我军暂时失利,但通过消耗敌军有生力量,为后续集中兵力歼灭强敌创造了条件,体现了‘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意图。”
著名军旅作家吴强以此次战役为原型创作了长篇小说《红日》,让更多人铭记这段历史。文学作品的力量,使得这段历史得以更广泛地传播。
精神火炬代代相传
“历史不容忘却,英雄永垂不朽。”王欣的话语铿锵有力。
在纪念碑前驻足,人们更能理解“岁月静好,只因有人负重前行”的深意。这座丰碑,不仅铭刻着烈士的牺牲,更提醒着后人:和平来之不易,精神代代相传。
每年清明、烈士纪念日等重要时节,都有来自各地的干部群众、学校师生前来祭扫瞻仰。鲜艳的红领巾在纪念碑前飘扬,铿锵的入党誓词在广场上空回荡。这座纪念碑,已成为涟水人民心中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
从1946年的枪林弹雨,到今日的山河无恙,涟水战役烈士纪念碑始终矗立在那里,像一座永恒的灯塔,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在这里,我们向所有为民族解放事业献出生命的英雄致敬!
山河为证,精神永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