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抹“志愿红” 满城“文明风”
——涟城街道打造“文明涟城 志愿同行”工作品牌纪实
■ 通讯员 刘岳文
行走在涟城街道的大街小巷和乡村田陌,随处可见的“志愿红”或是维护交通秩序,或是义务打扫卫生,新时代文明实践“点派单”服务忙个不停,丰富多彩的线上线下文化活动“不打烊”……闲暇时光更加充实,文明新风日益强劲,这是如今涟城居民的真切感受。
今年以来,涟城街道大力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着力打造“文明涟城 志愿同行”品牌项目,深入推动理论宣讲和群众需求精准对接,全面打造标准化、规范化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持续壮大志愿人才队伍,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创新推出志愿服务品牌,促进社会正能量不断凝聚、文明新实践蔚然成风,为城市长效管理注入不竭动力。
建强平台,筑牢志愿服务阵地。涟城街道把筑牢文明实践工作阵地作为首要任务,不断提高工作覆盖面和支撑力。一是建强组织引领平台。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把做强做优做亮志愿服务作为目标任务,建强志愿服务队伍组织体系建设,形成了“党工委领导、党群服务中心统筹协调、所(站)齐抓共管、社会协同参与”的志愿服务格局,实施街道、社区、网格三级责任落实,倡树文明、参与共建,有效激发了志愿服务新活力。二是建强文明实践平台。建立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的志愿服务工作机制,搭建志愿服务平台,深入开展理论宣讲、法律援助和科学普及等活动,围绕社会救助、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等群体开展多领域、多层次志愿服务,把党的关怀和温暖送到群众心里。三是建强网格服务平台。结合基层社会治理网格化管理工作,狠抓基层一线网格平台建设,整合社区人员、党员骨干、社工、退役军人、文艺人才、“五老”志愿者、爱心人士等力量,组建“总网格长+网格长+网格员+微网格员”网格队伍,立足群众实际需求,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79支志愿者队伍、2700多名社区志愿者常年活跃在基层一线,成为群众身边热心服务的“贴心人”。
统筹资源,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不断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创新志愿服务模式,凝聚更多社会力量加入志愿服务,让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在涟城街道蔚然成风。一是理论宣讲葆初心。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运用微讲堂、微网格、微庭院、微阵地、微平台等组织阵地,以多角度、宽领域、分类讲的形式,用“接地气”“冒热气”“有生气”的语言,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宣讲,通过网格党组织、“社区吹哨,单位报到”和“党员双报到”等形式,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区党员干部下沉基层一线参与理论宣讲176场(次),受众达1万余人;通过“板凳会、庭院会”等形式,开展“面对面”宣讲212场次,受众达4700余人;通过以会代训、“田间课堂”,开展政策联讲、技术联学、服务联动19场次,受众达1000余人;采取视频推送、情景课堂等灵活方式,开展理论宣讲和教育培训41场次,参训党员1000多人,切实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落地生根。二是志愿服务暖民心。充分激发辖区党员干部、群众参与社会服务的积极性,整合辖区志愿服务力量,建立青年、巾帼、助残、帮困等志愿服务队77支,组织辖区44个社区建立起48支志愿服务小分队,涵盖1300多名志愿者,整合社会组织11个,常态化开展各项志愿服务活动。今年以来,以志愿服务团队为引领,带动各实践站开展志愿服务760余次,其中开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市、县党代会精神等宣讲活动80多场次,覆盖党员群众1.5万余人次;组织开展送爱心、慰问关爱留守儿童、帮扶孤寡老人、学雷锋志愿服务等“我为群众办实事”系列活动300余次;依托“我们的节日”积极开展文明实践活动,丰富群众业余生活,举办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各类活动130余次;开展春季植树、文明绿色出行、移风易俗、健康生活习惯养成等志愿活动150余次。三是文化惠民悦身心。搞好44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提档升级,实现文化活动室全覆盖,建成农家书屋和电子阅览室44个、图书室和文体活动广场36个。组建了40余支广场舞队,共计1200余人,常年在城乡大小广场踏歌起舞,新涟社区百姓大舞台、渠北路社区夕阳红艺术团、大楼社区淮剧小剧场以及街道关工委润童艺术团等,常态化深入机关、社区、小区和广场开展演出活动100余场,开展“义务写春联”“拍婚纱照”等文化活动200余次;在春节、端午等传统节日,组织居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100余场,惠及居民3000余人次;举办“书里的光”“老年读书会”等多元主题活动50余场,参与群众600余人,推动群众文化活动出新、出彩、出亮点。
突出特色,打造志愿服务品牌。注重发挥妇女在家庭和社会治理中的独特作用,高质量打造涟城街道巾帼服务品牌,全力构建妇女维权和妇女全面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格局。一是打造东门社区志愿服务品牌——缝补大妈,招募6名志愿者,设立“缝补驿站”,开展缝补、废旧衣物大改造等活动。二是打造涟州路社区“代理妈妈”志愿服务品牌,由社区关工委牵头,依托社区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健全完善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制,开展多元化、普惠性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20多次,惠及家长1000余人次,不断提升辖区家长家庭教育主体意识和素质。三是打造蚕种场社区“小影子”巾帼志愿服务品牌,按照居民点单、社区派单、志愿者接单“三项清单”工作法,以解决居民日常生活问题为目的,做到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小影子”,累计服务500余人。这些志愿服务实践,真正成为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的工作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