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4日 星期一

网站首页 阅读推荐 详情

【致敬抗战老兵】朱恩树:百年岁月里的家国情怀

2025-08-04 15:44:45

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那场历经14年的战争中,无数将士浴血奋战,捍卫了国家尊严与民族独立。抗战老兵作为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他们的故事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为追寻革命足迹,传承红色基因,涟水县融媒体中心特推出《致敬抗战老兵》专栏,走近抗战老兵,聆听他们的故事,传承和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


图片
图片


家住辽宁省大连市的朱恩树老人是涟水县涟城镇(今涟城街道)人,今年已是百岁高龄。自1940年10月参军,他历任八路军淮河大队宣传员、八路军教导五旅工作队员、文书、连指导员;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野战军一纵二师组织干事、股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八军政治部秘书科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沈阳军区司令部秘书科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旅大警备区办公室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守备第二师政委、旅大警备区政治部副主任等职。十几岁就投身抗战的他,至今仍对那段烽火岁月记忆犹新……


乡情难忘:百岁老兵的“诗与远方”

2025年春节的喜庆氛围正浓时,涟水县新四军研究会会长王继华的手机突然响起。看着屏幕上陌生的大连号码,他犹豫片刻,最终没有接听——这样的误拨电话在日常里并不少见。谁知不久后,他又接到一个江苏南京的来电,对方自称是涟水籍抗战老兵朱恩树的女儿,说父亲恰逢百岁寿辰,特意写了一首《百岁感言》想发给他。

王继华得知来电缘由后,既意外又感动。意外的是,抗日老战士朱恩树已经100周岁了,依然精神矍铄,还能挥笔赋诗。感动的是,老人还惦记着家乡,特地通过手机信息发来自己写的诗:

人生百年寿,人人皆可及。高寿非天赐,仍需知努力。

早明养生理,以理指导行。伤身坏习破,养生新规立。

衣食住行学,春夏秋冬天。事事求合度,时时遵规律。

贵在永恒持,习惯成自然。不但能高寿,当会享天年。

——期颐老人朱恩树乙巳年春节(2025年1月29日)


图片

朱恩树《百岁感言》手稿


诗中可见朱老虽百岁高龄,仍以“以理指导行”的自律精神热爱生活。20余年前,王继华曾因撰写《淮河大队》一书采访过朱恩树,如今得知老人不仅思维清晰还能写诗赋词,很是欣慰。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王继华决定带着家乡的鸡糕、捆蹄等特产去看望老人。


图片

朱恩树(左三)与王继华(左四)等人合影


参军回顾:从学生到战士的“救国之路”

“我参军时还是个学生,是为了不当亡国奴而参军抗日的。”朱恩树老人回忆说。

朱恩树的家在涟城镇化龙桥东侧。1939年春节后,日军侵占涟水城,一天晚上,朱恩树跑到位于小北集孙庄的外祖父家。在乡下,老人怕误了孩子的学业,送他到丁荡的文化补习班读书。读书期间,朱恩树与同学曹士雅、严国礼因“抗日报国之心”结为知己。1940年秋,三人相约投奔涟东抗日武装团长陈书同,加入八路军淮河大队。他后来才知晓,曹士雅、严国礼竟是地下党员,早已在革命道路上先行一步。

入伍后,朱恩树任八路军八团宣传队宣传员,在队长肖洪苏、分队长石凤景的带领下,以笔墨为枪,传播抗日思想。


图片


抗战兄弟:朱恩树与兄长的“抗战轨迹”

1939年,朱恩树的哥哥参加了革命,因是家中长孙,母亲早逝,奶奶疼爱挂念他,便将他从部队找回。1942年,抗日心切的哥哥再度离家,毅然加入了新四军三师。此时朱恩树已离家抗日,对哥哥动向并不知情。

1942年冬,朱恩树随八路军教导五旅赴山东甲子山参与反顽斗争。1943年部队整编时,教导五旅三团3个连补充至四团一营、三营。1944年,朱恩树担任四团三营四连指导员。1945年,部队打下临沂后兴建临沂解放纪念碑,朱恩树去参加揭碑仪式,意外见到了随新四军三师赴东北的哥哥。

随后一别又是三年。1948年,辽沈战役刚结束,部队进驻沈阳,哥俩意外地又见到一面,参加锦州战斗的哥哥因劳累患了病,在沈阳铁路医院休养。这次重逢很短暂,哥俩仅仅拉扯了几句家常。再后来,朱恩树的哥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九军当军医,最后转业到佳木斯纺织厂医院任院长。

兄弟二人虽聚少离多,却以同样的信仰践行着家国担当。


图片

朱恩树


精神永驻:百年人生的“时代注脚”

从抗战烽火到和平年代,朱恩树的百年人生不仅是个人传奇,更是一段民族记忆的缩影。他以“不当亡国奴”的赤子之心投身革命,用“事事求合度”的生活智慧诠释长寿之道,至今仍是青年人铭记历史、传承精神的鲜活榜样。

“现在看到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我很欣慰。希望年轻人要有爱国精神,当国家需要时,要挺身而出。”朱恩树老人如是说。

融媒体记者 | 陈万舟 邵薇薇 刘元
通讯员 | 王继华
海报 | 窦颖


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