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4日 星期一

网站首页 阅读推荐 详情

郑潭口战斗的“血与火”

2025-08-04 09:00:28

(整理:融媒体记者 邵薇薇)

 

1944年的《解放日报》,上面刊登了一篇五千余字的战争实录,作者是战争亲历者——开国中将张赤民。透过这张泛黄的报纸,80余年前的硝烟仿如昨日,那场因创造平原攻坚战首胜而威震华中的“郑潭口之战”,在眼前徐徐铺展……

1941年的苏北平原上,郑潭口如同一颗毒钉,死死楔在盐阜与淮海两大根据地之间。日军在此修筑了三里长的围墙,地上90多个地堡、暗堡、炮楼相连,地下盘踞着蛛网般的地道。五百多名日寇、伪军吹嘘这个固若金汤的“模范工事”为“铁郑潭”。

据点周围,方圆十里不见炊烟,唯有盐河支流沉默流淌——三年前,日军为保守构造机密,在此活埋了被逼着在自己的家园上修筑据点的几百名乡亲。

“血债就要用血来偿!”郑潭口攻坚战在9月打响。战前,新四军三师22团召开动员会。团长张天云的声音像铁锤砸在地上:“同志们,报仇的时候到了!”这句话瞬间点燃了台下一千多名战士的斗志,“我要参加爬城组!”“我是老突击队员,这次还让我上!”“我参加爆破组!”大家争先恐后地抢夺着最危险的任务。正午时分,部队直击郑潭口。

水上,是突击队泅渡盐河时鲜血染红的浪头;地上,是迅速抵近堡垒的锋线,指战员们带头拿命拼杀;墙上,爬城组的战士们从梯子上倒下了,突击组立即接了上去;他们又倒下了,爆炸组的战士再紧接了上去;团长张天云冒着炮火爬上屋顶指挥……整整六次冲锋,把堡垒和城墙上的敌人像老鼠一样赶进了地道。

深夜,地下迎来最惨烈地厮杀。战士们从地道进口两端向前挺进。逼仄的空间里,子弹打在土墙上溅起团团尘雾,大家用身体为战友遮挡射击孔,刺刀折断了,就抡起枪托,一个道口、一个道口前进着、战斗着,没有人测算尽头在哪里,没有人在意下一秒自己会不会牺牲,唯一的目标,就是踏着敌人的尸体,把他们彻底消灭。

第二天黎明,地道里留下二百多具敌人的死尸,残余的一小撮钻进西边的母堡。“火攻!”张天云迅速下达指令!这是火与钢的对决——浸透煤油的棉包封死进口,燃起的巨火埋葬了大部分敌人,七零八落逃出来的,也倒在手榴弹下……

当太阳重新升起,战场归于沉寂,盐河边的原野上出现了一团团人群,无家可归的老乡终于可以回到魂牵梦绕的家园。他们担着食物和水来看望战斗一天一夜的新四军,庆祝这场“复仇之战”的胜利。远处,越来越多的百姓扛着他们的锄头、铁锹涌来,把这个罪恶的堡垒铲平。部队回营的路上,堡垒的倒塌声仍在久久回响……

如今,郑潭口战斗烈士纪念碑静静地矗立在涟水,碑前的野菊年年盛开。而在中华大地,还有无数这样的精神丰碑——那是用血肉守护家园的脊梁,是一个民族在最深的冬夜里,用信念点燃的火种。这火种,至今仍燃烧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照亮来路,引领奋斗者们前进、前进、再前进!

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