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2日 星期六

网站首页 阅读推荐 详情

张鸿贵和他的“抗日大饭店”

2025-08-01 10:55:31

整理:融媒体记者 刘 元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硝烟虽散,记忆永存。为铭记历史、缅怀英烈,弘扬涟水红色文化,《红色印记》栏目特别推出系列报道,深入探寻涟水大地上的抗战故事与红色传承,让英雄精神照亮前路。让我们一同重温历史,汲取力量,让伟大的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这是1938年的一个冬夜。

涟水县南集乡一片黑暗,寒风刺骨。当地乡绅张鸿贵披着棉袍,站在自家大院的屋檐下,望着院外黑黢黢的土路。他搓了搓冻僵的手,转身对妻子低声说:“今晚怕是有客人来,多备些热汤。”话音刚落,几个身影裹着寒气闪进院子——是两名新四军战士,搀扶着一位腿部中弹的伤员。这是“抗日大饭店”寻常的一夜,也是张鸿贵投身救国洪流的开端。

张鸿贵出生于1903年,16岁那年,他揣着两块银元离开南集,在阜宁、涟水的商海中摸爬滚打,靠着经营木材生意攒下殷实家业。然而,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妹妹张鸿志的一封家书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信中,已成为共产党员的妹妹写道:“国破家亡,岂能独善其身?”字字如针,扎进张鸿贵心里。

他当即变卖部分资产,将宅院改造成“抗日大饭店”——明面上是商贾往来之所,暗地里却成为盐阜抗日根据地最重要的联络站。院内的八间厢房被改造成客房,粮仓堆满从苏北各地运来的口粮土产,地窖里则藏着棉纱、药品,甚至是从敌占区秘密运回的枪械零件。每当夜幕降临,张鸿贵的家人便在灶台前忙碌着,烧火做饭,为落脚的官兵们蒸馒头、熬米粥,张鸿贵则亲自守在路口,为往来人员“望风”。后来,长子张翼也加入了抗日队伍,临行前,他塞过去一包盐渍黄豆:“吃饱了,多杀几个鬼子!”

随着日伪军对淮涟、盐阜地区的封锁日益严酷,盐河沿岸岗哨林立,“大饭店”的“生意”也就愈发红火。1942年残冬,化名“胡服”的刘少奇在突破日伪封锁线时遭遇伏击,被迫转移至“大饭店”里。刚安顿好,张鸿贵就请来党员禹长年为“胡主任”及警卫战士理发。禹长年得知他是个大领导,不由紧张得手发抖,刘少奇还安慰他说:“我们是子弟兵,军民是一家,有张大爷(指张鸿贵)在这儿,不要紧张。”大家一起哈哈大笑,气氛温馨融洽……十几天后,刘少奇北去延安与毛主席会面,临行前,他紧握张鸿贵的手:“党和人民不会忘记你的功劳!”这句话也成了张鸿贵毕生的信念。

黄克诚、赖传珠、张爱萍……对来往于他家的这些革命人士,张鸿贵不仅免费提供食宿,还注意保护他们的安全。1943年日伪“大扫荡”时,赖传珠和刘彬的夫人还曾把孩子送来抚养。硝烟弥漫中,“抗日大饭店”成为一座温暖而坚固的堡垒,是抗战精神的“不灭灯塔”。

解放后,“抗日大饭店”完成了它的使命,成为那峥嵘岁月中的一段历史,然而军民同心的奉献精神却被张鸿贵传承下来。1957年,他卖掉祖传的桃园,捐建南集镇第一所民办小学。开学那天,他指着院子里的国旗对孩子们说:“这旗子上有战士们的血汗,咱们记得把它扛稳喽!”据后人回忆,张鸿贵临终前,望着老宅斑驳的墙壁,喃喃道:“该开饭了……”

如今,“抗日大饭店”仍矗立在桃园村,院中的老槐树虬枝盘结,仿佛在无声诉说着:这里曾有一盏灯,照亮过最黑暗的岁月;这里曾有一群人,用柴米油盐写就了一部烽火传奇。

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