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2日 星期五

网站首页 阅读推荐 详情

王苏娟:从“流量捕手”到乡村振兴“数字木兰”

2025-03-21 09:00:08

■ 融媒体记者 姜 浩

在涟水县,一位自媒体创业者的故事正被越来越多人熟知。她叫王苏娟,既是涟水县自媒体行业妇联主席、县三八红旗手,也是桐安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从2020年踏入自媒体行业至今,她用镜头和直播为家乡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完成了从“流量捕手”到乡村振兴“数字木兰”的蜕变。

转型:从见证家乡变迁到投身文化传播

2020年,王苏娟以房产内容创作为切入点进入自媒体行业。彼时的她,用镜头记录着涟水拔地而起的高楼、新建的工业园区和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

“每次拍摄新楼盘时,我都能听到广大群众感慨家乡的变化,有的老人甚至拉着我说:‘丫头,咱涟水也要争全国百强县了!’” 王苏娟回忆道,这些声音在当时深深触动了她。

2020年,一次偶然的契机,王苏娟参加了一场助农活动,彻底改变了她的轨迹——在短短两小时的时间里,她凭借着出色的直播表现和真诚的推广,帮助农户们售出了堆积如山的滞销农产品!农户颤抖着接过货款时眼含泪光,拉着她的手连声道谢。那一刻,王苏娟意识到:“比起记录钢筋水泥的成长,我更想为这片土地上的‘人’创造价值。”

深耕:让非遗“活”起来,带农民“富”起来

转型后的王苏娟,将镜头对准了家乡最鲜活的脉动。在涟水县淮剧团排练厅,她带领团队历时半个月拍摄的纪录片《淮韵千年》,首次以微距镜头捕捉淮剧老艺人的眉眼传情与身段神韵,视频上线后播放量破四十万。

她发起的“安东非遗传播计划”中,一部聚焦“涟水剪纸”的短片令人记忆犹新:镜头前,非遗传承人朱永珍奶奶手握剪刀,在红纸上翻飞游走,转眼剪出了五岛湖景区的美妙景色。朱永珍奶奶说,她珍惜每一次让涟水剪纸“露脸”的机会。希望借助镜头,通过现场剪纸,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传统技艺。

2024年,王苏娟积极参与全县各项助农活动,深入东胡集镇严黄村、保滩街道周集村、高沟镇高秀村、红窑镇金城村等地,助力涟水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组织的“乡村振兴 涟心共富”系列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她与其他网络达人一起,通过专场集中直播和矩阵短视频宣传推广,带动捆蹄、菱角等农产品的销售,总销售额达到18.6万元。破圈:流量背后的“红色勋章”“新时代的‘网红’,‘红’的是农产品走红市场,‘红’的是传统文化焕发新生,‘红’的是城市名片闪耀全国。”王苏娟这样定义自己的事业。

2023年,她策划的淮剧主题短视频《一声淮剧腔,千载国粹情》引爆网络:视频中,淮剧演员在晨雾缭绕的涟水河畔开嗓,水袖轻扬间,镜头切换至田间劳作的农民,在忙碌了一整年后欣赏淮剧的满足神情,最终定格在“国粹与乡土共生长”的主题。这条视频在抖音播放量超四十万,评论区引发了游子们的强烈共鸣:“听到淮剧,就像听到外婆的呼唤。原来家乡的文化这么美!”

王苏娟的“乡镇记忆”系列更成为游子们的“电子乡愁”。游子们跟着她的镜头回忆小时候的故事,追寻记忆中的家乡,弹幕里飘满“想家了”“ 今年过年一定回家”。王苏娟说:“每条留言都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展望:做乡村振兴的“数字纽带”

如今,王苏娟的公司已从最初3人扩展至两家企业、十余名成员,核心业务聚焦于孵化本土企业IP与三农领域IP,通过内容赋能助力乡村振兴。

从非遗文化到农产品品牌,从乡镇文化IP到“新农人”形象打造,她的团队已成功孵化了“胡努娃农产品联盟”“谈陈小镇”“同正大余”等20余个特色IP,覆盖文化、农业、旅游多个领域。累计培训留守妇女和农民主播超600人次。

未来,王苏娟计划持续开展“乡村网红培训计划”,孵化更多三农IP,并探索“非遗+电商”的深度结合。“希望更多人通过我们的镜头,看见涟水、记住涟水、爱上涟水。”这位“数字木兰”的愿景,正与乡村振兴的步伐同频共振。

从追逐流量到传递价值,从见证者到建设者,她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媒体不仅是时代的记录者,更可以是乡村振兴的“造梦者”。

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