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共富争先·微故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走进涟水
■ 融媒体记者 朱 云
本报讯 6月13日,省“共富争先·微故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走进我县红窑镇,来自《扬子晚报》的5名媒体记者组成采访团,采用实地蹲点采访、调查研究的方式,深入挖掘我县探索共富路径中具有代表性的鲜活事例,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讲好涟水乡村振兴、共富争先的微故事。
“全镇芦笋产业种植面积有多少?产量、产值如何?能带动多少群众就业?群众年均增收多少?” ……采访团顶着烈日、冒着酷暑、带着问题深入田间地头,详细了解芦笋产业的发展现状、带动群众增收等情况。目前,红窑镇已建成春雨、春竺、春禾、春晖、春华、春睿等6 个芦笋示范基地,全镇芦笋种植总面积达1.1万亩,年产量3.3万吨、产值超4亿元。芦笋产业占全镇农业产值比重高达 54.3%。带动全镇周边近2000余人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3万元以上,为29个村集体经济增收178.8万元。红窑镇党委书记张峰表示,未来,红窑镇将进一步做大做强芦笋产业,发挥党建引领“指挥棒”作用,聚焦提升“附加值”,打造产业链,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随着采访团的不断深入挖掘,一个个鲜活的共富故事逐渐展现在镜头里、笔尖下。《扬子晚报》财经部主任沈春宁表示,涟水县红窑镇是本次“共富争先·微故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走出南京后的第四站。通过走访,采访团了解到,“涟水芦笋”已获批国家“绿色食品”、国家地理标志等称号,在南京、上海等城市畅销。为了延长产业链,提升芦笋深加工价值链,涟水县红窑镇还研发生产了芦笋饮料、芦笋茶、芦笋面条、芦笋罐头、芦笋药剂、日化4件套等产品。目前,红窑镇芦笋产业占全镇农业产值比重达 54.3%,真正实现了“一条产业链富裕一个镇”。
据了解,“共富争先·微故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分为“共富在江苏”和“共富山海情”两个采访阶段。第一阶段,由采访团走访省内基层点,通过挖掘江苏各地“共富带头人”的故事,展示江苏“共富”成果,体现江苏“争先”特色,总结推广江苏推进共同富裕的成功经验。第二阶段,采访团将奔赴陕西、青海,在东西部协作基层点深入采访,挖掘江苏支援合作、携手结对交出“共富”高分答卷的感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