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愿景入画来
■ 融媒体记者 马凌云
初秋时节,俯瞰安东大地,颗粒饱满的水稻、平坦整洁的道路、错落有致的村庄,构成一幅醉人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美景,浓墨重彩描绘着秋天特有的绚丽色彩,滚滚稻浪预示着今年又是一个硕果累累的丰收之年。
近年来,我县紧扣“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统筹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三年时间创成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20个,不断夯实美丽涟水、生态涟水、平安涟水高质量发展基础,精心描绘一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崭新画卷。
宜居——生活质量越来越好
我县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村干部带头对辖区环境卫生进行彻底清理,各镇街加强长效监管,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群众做好房前屋后绿化、美化、保洁工作,全方位营造村庄环境整治“全民参与、共治共享”的浓厚氛围。
“除了下雨天,每天晚上都有老百姓来跳广场舞,周末的时候人更多,健身小广场、棋牌室也天天有人在玩,现在我们过得都很开心啦!”谈到现在的生活,岔庙镇洪滨村70岁的周锡沂老人高兴地对记者说。
洪滨村是以烈士朱洪滨命名的自然村,洪滨新型农村社区占地面积约160亩,新建农房308套,目前常住人口近千人。近年来,社区不断改善提升人居环境,完善公共服务场所建设,依托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常态化开展广场舞、电影、象棋、掼蛋等文娱活动,共建共享社区新生活。
为逐步改善村庄基础设施,我县在岔庙镇洪滨村、成集镇法华村等地架设路灯995盏,在高沟镇大胡村、唐集镇联富村等地铺设、修复道路2万平方米,在高沟镇墩南村和红窑镇金城村、大金圩村等地新改建农村公共厕所9座,在梁岔镇费庄村、高沟镇苗荡村等村新建修复凉亭、长廊。
宜业——村民收入稳步提高
怎样让基层老百姓生活越来越好,关键是要增加老百姓的收入。近年来,我县统筹整合现代农业、乡村振兴等资金,优先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倾斜,进一步做强优质稻米、芦笋等特色主导产业。红窑镇依托弱碱性砂壤土这一天然优势,大力发展芦笋产业,设施化芦笋种植面积已超万亩,吸纳周边近2000名村民就近就业,人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大博农业项目总投资1.26亿元,在金城村建设厂房、冷库8000平方米,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90万元。
今年70岁的村民滕正兰开心地说:“我在金城村芦笋基地打工已经5年多了,平时主要就是采收芦笋,每天至少能苦70多块钱,还能照顾家庭,我感到非常满意。”
为进一步拓展农民增收渠道,红窑镇李庄村引入华夏云锦、天宫云锦,着力打造云锦特色产业。南集镇南集居委会依托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培育城乡志富稻米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项目,辐射带动周边2万亩优质稻米种植;充分挖掘“抗日大饭店”红色文化和“大豆”文化,打造“南小千”等千张品牌,千张年产量约300吨。
和美——幸福生活处处可见
3年时间内,保滩街道周集村先后整治16个自然组,拆除破败建筑500余处,疏浚排水沟渠4.5公里,栽植景观苗木5000余株,建成文化公园、健康步道、标准化篮球场等文体空间,新增停车场及226盏太阳能路灯。围绕“1+6+N”的建队目标,组建6支志愿服务队和社会志愿服务力量,常态化开展义诊、文娱等活动,去年共开展文明实践惠民活动60余场次。打造“周集村老周”官方抖音号,场景式呈现乡村风貌,累计播放量突破5000万次,去年以来已举办10多场民俗说媒活动,连续两年成功举办乡村马拉松赛事,创新开展乡村咖啡音乐会等特色IP活动,成功吸引投资者开发260亩童话森林主题乐园,培育农家乐2家、精品民宿1家、主题咖啡馆1处、露营基地及花园餐厅各1个。
今年69岁的高尚友告诉记者:“周集村在周边现在已经小有名气了,节假日会有好多人来村里玩,周书记确实是个能干人、实在人,他把很多的精力都用在了全村发展上,我们对周集村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截至目前,周集村先后荣获“第七届全国文明村”“2023年度江苏省卫生村”“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淮安市特色田园乡村”“淮安市生态宜居美丽示范村”等多项荣誉称号。
顺应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我县将以实施乡村振兴为统领,一体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打造更多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让村庄暨有“颜值”、更有“气质”,不断提升基层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