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集镇基层社会治理出实效
■ 融媒体记者 姜 浩
本报讯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幸福安康。近年来,成集镇聚焦发展所需、人民所盼、治理之要,不断统筹整合资源,强化党建引领,提升基层治理的效能和动力,不断推动为民服务工作走实走深、见行见效,全力营造更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夯实党建基础,破管理难题,变“粗管乱治”为“精管善治”。强化阵地建设,积极协调资金20余万元,对道明、杨庙等村的党群服务中心进行提档升级。系统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完善软硬件配套设施,打造对外服务良好形象。全面提升网格化治理水平,定期开展反诈、防骗、防灾等内容传播,积极倡导文明新风,净化社会环境。整合治理力量,积极主动发动老村干、老教师、志愿者等力量,吸纳辖区内的人大代表等“关键少数”,有效凝聚起各种力量在为民服务前沿,为群众提供贴心暖心爱心服务。开展“党员走进千家万户”活动,掌握群众的烦心事,确保关键时刻有组织、关键岗位有党员,形成覆盖全面,灵活触角的治理工作大格局。
健全组织架构,破散治难题,变“单兵作战”为“联合共治”。强化职责分工,所有班子成员分片到村,进社区、到村组,下沉一级具体抓落实,确保对村居情况做到“一口清”。实行“自愿报名、组织点将”相结合的模式,挑选定村干部,让责任心强、热心农村工作的同志有舞台、有位置。把新型社区划分为小网格,实行“保洁员+网格员”治理体系。创新治理载体,积极探索“党建+”模式,将有事好商量和传统的党群议事会有机结合,形成“有事大家议、难事大家商、民生实事大家评”的议事机制。针对农村“鸡毛蒜皮”式的邻里纠纷,联合司法、民政等部门建立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实行首问负责制,形成闭环管理,杜绝推诿扯皮现象,切实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坚持问题导向,破效率难题,变“低效管理”为“高效运行”。聚焦需求保障,坚持面向群众,坚持需求导向、精准发力,通过广泛征集、分类提取,做到“群众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聚焦“一老一小”需求,通过上门看一看、电话问一问等形式,实时掌握情况,及时帮助其解决生产生活遇到的困难。针对留守儿童群体,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关爱活动和定期慰问活动,在永锋等村举行周末课堂活动,切实解决周末留守儿童无人看管难题。同时,深化一线看成“绩”党建品牌,按季度开设“实景课堂”,在田间地头、村头巷尾召开“小板凳会”,确保一个个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急难愁盼问题得以解决、一项项群众热切关注的重点难题逐一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