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港镇:发挥“人”的因素 写好“居”的文章
■ 融媒体记者 潘 曼
良好的人居环境既是一幅愉悦身心的山水画,也是广大人民群众最有感触、最为公平的公共产品。近年来,五港镇深入践行“两山理念”,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部署要求,突出“治脏、整乱、添美”,扎实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截至目前,已建成垃圾分类亭20座、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6座、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81座、三星级公厕6个,无害化户厕改造率100%,月垃圾转运量稳定在480吨以上,上半年城市长效综合管理考核位列全县第二,相继创成省级卫生镇、省级健康镇、国家卫生镇,以及省特色田园乡村1个、省绿美村庄1个、省文明村1个、省健康村3个、省卫生村14个。
点面结合 深入调研“查病灶”
结合文明城市创建、民生大走访、主题教育等,五港镇通过进村入组到户,盘点各级督查检查发现问题和“12345”民生热线反映问题,并召开“穿透式”座谈会,倾听一线环卫人员意见建议,初步梳理出该镇人居环境和村庄垃圾治理面临的一些基础性、紧迫性问题:在“物”的层面,部分村居垃圾桶、清运车等环卫设施投放不足且易损易耗;在“人”的层面,环卫人员多而不精,结构配比不够合理;在“规”的层面,日常管理和督查考核机制还不健全,精准性、操作性不强;在“风”的层面,讲文明、爱卫生、护环境、扬新风的氛围还不浓厚,群众积极性、参与度不高,等等。
对症下药 分类施策“开药方”
药对方,一口汤;不对方,一水缸。针对梳理出的问题,该镇坚持对症下药,分类施策“开药方”。
精确配置设施。推动更新垃圾桶450余只,根据人口密度、使用频率对全镇现有4900余只垃圾桶重新科学合理布点、按需配置数量;统筹用好洒水车、巡逻车、垃圾清运车,加大保洁频次,加强工作协同,特别是镇2辆洒水车,平时保洁,急时消防,屡建奇功;积极对上争取原址新建五港垃圾中转站,同时,为精准计量各村居垃圾清运量,迅速为2座垃圾中转站配置安装地磅,改“数车次”为“称重量”,现场读码、签字确认,坚决杜绝人情债、消除糊涂账。地磅投用后,仅方渡片区,月垃圾转运量由90余吨增长至140余吨,增幅达55%。
精简人员队伍。本着“着眼于简,关键在精”的原则,调优配强保洁队伍。全镇保洁员从165人精简至122人,平均年龄从65周岁降至59周岁,困难群体占比55%;同时,还将保洁员统筹编入39个村组微网格,划片到人、定责到岗,有效减少了保洁盲区和推诿扯皮现象。
精准督查考核。组建人居环境督查专班,每周不定期开展明察暗访,发现问题现场交办、限期整改,并在全镇周一早会以PPT形式予以通报;重新制定《五港镇村庄垃圾清理专项行动考核奖惩办法》,将县下达垃圾转运任务量分解到各村居,列入村书记绩效考核,有效调动了各村居特别是一线清运人员工作积极性;严管厚爱保洁员队伍,在节日慰问、加班补助上予以关心、倾斜。
精心营造氛围。通过广播、宣传标语、本地小戏曲、“统一村庄清洁日”等方式深入开展垃圾分类、环境保护等宣传教育,增强群众守护生态家园意识;推动各村居将人居环境整治纳入村规民约,指导前营、五港社区成立物业管理委员会,通过“居民交一点、社区出一点、政府补一点”解决物业费筹收难题,形成共建共治共享良好局面;坚持以点带面,组织各村居赴淮阴区、金湖县等地学习先进整治经验,大力开展“美好庭院”“文明户”“卫生户”评比、积分兑奖等活动,以一时“整”倡导时时“治”,让一户好带动户户好,由一处美迈向处处美。今年以来,累计开展各类宣教活动52次,文明创建统一行动28次,评选出“文明户”956户、“卫生户”1233户。
系统推进 久久为功“固疗效”
人居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下一步,五港镇将坚持常态长效管护,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把功夫下在平时,把整治融入日常,推动人居环境整治走深走实。完善完备设施,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编排好、实施好明年基础设施类民生实事项目,结合计划实施的镇区生活污水处理提标升级工程,按照“十必接”要求,加快补齐镇区生活污水管网短板,有序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借势借力共建,鼓励引导更多爱心企业家、在外乡贤关心支持全镇基础设施建设,力争“不花钱、多办事,花小钱、办大事”,着力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共建、普惠共享”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