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水法院大东法庭全力护航乡村公共空间治理
■ 融媒体记者 马凌云
本报讯 近年来,涟水法院大东法庭着力建设“土地资源法庭”,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用好联动化解、专业审判、诉源防范、志愿服务四项举措,集中审理土地纠纷案件,全力护航农村产业发展和乡村公共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全省法院系统苏北首家“服务乡村振兴实践基地”在涟挂牌,特色法庭创建工作得到了省法院领导的批示肯定。
联动化解拓“广度”。该院推行土地纠纷“调裁审”一体化解模式,对接县农业农村局在大东法庭设立土地仲裁庭,采用“1+N”模式,组建以大东法庭专职调解员为“1”、各乡村司法调解员为“N”的土地资源纠纷联动调解团队,确保“土地资源”案件调解、仲裁、诉讼一体联动。
专业审判提“精度”。该院抽调法学功底扎实且办案经验丰富的法官组建两个土地纠纷专业审判团队,专业审理涉及土地类纠纷案件,积极开展土地纠纷案件专题调研、专业培训授课、“老带新”等一系列活动,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示范警示作用,不断提升专业审判队伍素养,有效避免裁判尺度不统一问题,切实提高案件服判息诉率。
源头防范求“准度”。始终坚持土地纠纷高效处理与前端预防并重,进一步健全完善覆盖基层治理机制,深入推进“审务进基层”活动,组织召开乡村公共空间治理联席会议,听取群众和代表意见建议,对于土地经营权集中流转及土地承包超期合同处理等方面给予重点解释指导,并在乡村成立法治服务点,法官定期对接村居干部、司法调解员摸排矛盾线索,到田间、地头现场调解各类矛盾纠纷。
专项服务显“温度”。切实发挥人民法院贴近基层的“桥头堡”作用,成立涉及乡村产业案件攻坚专班,加强“府院”联动,把妥善化解涉及产业案件与优化乡村法治营商环境结合起来,一体化推进。开展“庭村”共建活动,组建现代农业法律服务团队,通过召开座谈会、送法进企业等多种形式,对乡村产业在土地经营权集中流转、生产经营等方面给予法律指导,为乡村产业蓬勃健康发展积极保驾护航。
据统计,近三年来,该院共处理各类土地纠纷案件510余件,其中诉前化解320件,进入诉讼程序192件,通过线上调解成功土地纠纷案件25件,土地纠纷案件数量同比逐年下降,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