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公共空间治理潜能 激发南集乡村振兴动能
——访南集镇党委书记汪树安
■ 融媒体记者 徐文生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激活乡村资源要素是关键。今年以来,南集镇认真贯彻落实市、县委关于公共空间治理工作部署要求,以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的奋进姿态,紧扣‘清、收、用、管’,全力推进治理工作取得新进展、新突破,在全市‘全面清’镇街‘红黑榜’取得排名第八(全县第一)的好成绩。”南集镇党委书记汪树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主动靠前,凝聚公共空间治理“攻坚力”。群雁齐飞头雁领。针对部分镇村干部存在着畏难、“等靠要”等心态,南集镇把凝聚共识作为突破口,推动认识再提升、工作再强化、责任再聚焦。一是带头冲在前。带头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汪树安将面积最大、矛盾最多的冯陈村作为本人联系点,先后到该村调研走访20余次、清查问题32个、收回涉及土地资源面积870余亩。120名镇村干部、8个专班、12个工作组全部开启“五加二”“白加黑”工作模式,人手“一张清单”、挂图作战,走实工作结点、全力推进。二是比拼晒实绩。部署“村(居)书记发展论坛”,组织各村(居)晒公共空间治理成绩单,按月评选“红榜”村,让“拼状态、比实绩、争先进”成为常态。下营村党总支书记孙金闯通过打擂,对标找差、知耻后勇,在公共空间治理上实现了率先争先。三是问效强督查。为确保治理工作取得实效,汪树安推动将公共空间治理工作纳入对村(居)综合考核,到村(居)一线督查各村治理进展情况,及时通报典型做法、存在问题,对态度消极、有怠工倾向的村(居)进行谈心谈话,点对点、面对面“挂号销号”。
依靠群众,打好公共空间治理“组合拳”。面对部分既得利益者不支持、群众有情绪的现状,南集镇注重用好群众工作法这个法宝,推动群众成为治理工作的坚强后盾。一是让群众感受到镇党委决心。带头落实常态化走访工作机制,推动镇三套班子会、村(居)“两委”会、党群议事会、村民代表会开到“田间地头”,讲清工作决心、讲明法律后果、讲好治理后的图景。通过党员干部的现身说法,村民怨气消了、心气顺了,王圩村七组全体群众主动退出占用的堤、水面等资产资源30余亩。二是让群众看到党员行动。该镇动员党员干部带头退出私占的资产资源,推动全镇形成“群众跟着党员干”的良好局面。范荡村村干部何礼钱带头拆了自家的铁皮房,村民看在眼里,纷纷腾退占用的地块;皂角村党员中心户薛加梅因原合同价低,主动与村签订补充协议,引领5户群众迅速跟进响应。截至目前,全镇累计排查出农地空间、集体资源资产问题1832件、土地9091亩,群众主动整治清退的占50%以上。三是让群众体会到公平公正。为保障土地数据的真实性、权威性,汪树安安排条线聘请第三方测量公司对全镇86个地块进行统一测量,抽调31名情况熟、有威信的老党员成立排查小组,逐村逐户摸清公共资产资源明细及所处状态,在“三务”公开栏公示不少于7天,接受群众监督。
拓宽路径,写好公共空间治理“下半篇”。如何让清理出的公共空间既规范使用又保值增值?镇村党员干部围绕村集体增收“十条路径”,对收回土地资源进行统一规划,持续增强集体经济“造血”功能。一是资产到村促增收。对清查出的零碎地块、抛荒土地等闲置或低效资产,统一登记到村集体名下。下营村通过治理收回涟东总干渠南堆土地37亩,为村集体增收55万元;镇兴村收回被群众私占的原面粉厂厂房1100多平方米,年增收约3万元。二是收益同享共富裕。汪树安亲自推进村集体领办土地股份合作社,鼓励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入股,构建“保底收益+二次分红”的利益分配机制,农户每年获得850元/亩的土地保底收益,还能获得土地合作经营净利润的分红、务工收入。皂角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已入股农户48户、入股土地206亩,预计村集体年增收15万元。三是规模经营共发展。引入北大荒农服集团打造稻麦示范基地,借助集团化采购降成本、专业化种植高产出、渠道化销售高溢价的优势,实现稻麦基地的全程机械化、生产规模化、经营集约化、效益最大化。已与该集团签订协议开展“全程托管”服务,各村(居)牵头流转土地不少于200亩,预计村均年可新增纯收入10万余元。
就下一步打算,汪树安表示,难开的船是顶风船,难走的路是上坡路。南集镇将继续围绕回收率达100%、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均达50万元的目标持续突破,责任不松、节奏不变、力度不减,进一步优化完善工作机制和推进体系,狠抓公共空间治理、全力壮大村集体经济。一是调高“严实”基调。进一步完善排查整治的常态长效机制,在对前期排查问题组织“回头看”基础上,持续做好督查推进,确保问题立行立改、资产资源边清边收。二是树立“务实”导向。坚持高处着眼,将公共空间治理与人居环境长效管护、强村富民、基层治理有机融合,统筹考量、联动推进,持续放大叠加效应。三是做好“规范”文章。进一步压实责任、直面问题、健全机制,做好“长效”文章,推出更多、更新南集经验、南集典型,为探索基层治理、推动乡村振兴做示范、当标杆,为我县冲锋冲刺全国百强县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