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城街道:创新社会治理模式 拓宽村(居)议事结构
■ 通讯员 刘岳文
本报讯 近年来,涟城街道不断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拓展村(居)民议事渠道,聚焦村级组织弱化、民主协商形式化、村(居)民参与边缘化、社会治理碎片化、乡风文明物质化等问题,创新开展“一个引领、一个例会、一个整治、一个网格、一个民约”的“五个一”模式,积极拓宽村(居)民议事协商渠道,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善治之路。
强化“一个引领”,群众事党员帮。涟城街道坚持把党建引领贯穿社会治理全过程,实施三大工程,实现群众事党员帮。一是实施“党员136包户”工程。以1名党员帮扶3户以上群众,做好守法、尚德、勤劳、清洁、和睦、教育等6项具体工作,实现了党员联系到户、民情走访到户、政策落实到户、产业对接到户、精准服务到户。百名干部、千名党员带头宣传发动、带头践行引领、带头精准帮扶,与群众一起共协商、抓治理、作示范。二是实施“党建强基”工程。选优配强44个村(居)领导班子,着力解决基层人手不够、能力不足、管理不严等突出问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组织力显著提升。三是实施“五讲五比”工程。党员干部带头讲政治、比忠诚,讲学习、比能力,讲团结、比合力,讲担当、比执行,讲纪律、比作风,形成千军万马忙治理,千家万户美城乡的崭新格局。
创新“一个例会”,重大事协商定。涟城街道将原有的党务村务民主协商监督月例会与乡村振兴月例会紧密结合,推动村级事项协商定,实现三个改变:一是清单管理,让基层权力由任性变规矩。聚焦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梳理制定返贫监测、产业资产、村庄规划等八项清单,制定“微权力”清单30余项,每月召开“月例会”进行议事协商,消除权力任性的空间。二是建章立制,让工作开展由无序变有序。建立健全“四议两公开”、村级工程项目管理、村民议事等10余项配套制度,确保每一项权力行使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去年以来,民主商议村(居)级事项673件,办理3622件。三是全程参与,让监督决策由独角戏变大合唱。利用线上线下互动,实现“群众点单→协商定单→村(居)委派单→干部买单→群众评单”,达到“1+1>2”的倍增效应。
开展“一个整治”,大家事大家干。涟城街道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做到三个抓,实现大家事大家干。一是全民抓整治。开展“人人动手美庭院”“小手大手洁家园”行动,建立上下联动、统筹推进、群众主体机制,今年以来清理垃圾8万余吨,清理沟渠23公里,河塘16个。同时全力推进改厕和公共空间治理。二是全力抓示范。大力开展“十村(居)先行、百组引领、千户示范、万家美丽”行动,全面打造样板村,以全域推进的公转带动全民参与的自转。三是全面抓保障。探索“街道财政挤、部门贴、企业家捐、群众筹”的投入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村容村貌提升。
健全“一个网格”,村民事村里做。涟城街道充分发挥网格的触角和探头作用,把乡村治理工作压实到第一线、最基层,做到三个一,实现村民事村里做。一是推动一网贯通。整合党建、综治网格,将全街道划分为259个网格和1172个微网格,把“人、地、事、情、组织”纳入其中,做到“多网融合、一网通办”。二是架起一座桥梁。着力完善街道和村(居)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开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在职党员互助共建提出一条好建议,实现一个微心愿、帮办一件实事等“八个一”志愿服务,及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架起“一有求,众呼应;心相近,一家亲”的“涟心万家”桥梁。三是打通最后一米。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整合网格员、“五老”等力量,组建千人网格服务团,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2022年,全街道累计办理各类事项8000余件,排查化解矛盾纠纷1105件。
定好“一个民约”,民俗事文明办。涟城街道围绕乡风文明建设,大力推行“一约四会二星”,实现民俗事文明办。一是“一约”定新风。将村规民约与乡风文明建设深度融合,让村民将自身最关心、要求最迫切的事项,变成村民认可、通俗易懂的美丽约定,确保“约”出好习惯,“约”出好风气。全街道44个村(居)实现村规民约全覆盖,乡风文明持续向善向好。二是“四会”平纠纷。以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为主线,开展“好乡风,大家议”“你的事,我来评”等道德实践活动,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三是创典范。坚持先进带后进,每年评选一批“星级文明村”和“星级文明户”,以先进典型引导群众崇德向善,促进社会良好风尚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