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师街道:深耕周末课堂 筑牢红色信仰
■ 通讯员 李 晟 赵 祯
本报讯 陈师街道充分整合辖区资源,联动省妇联、省妇女儿童福利基金会“一户一策微关爱”项目,与县、街道妇联和陈师中心小学共同开展家门口的“周末课堂”活动,定期开展红色文化宣讲、亲子阅读等主题活动,帮助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耳濡目染中厚植红色基因、筑牢红色信仰。
建立“三个保障”,提升教学能力。建强教学阵地。对“妇儿之家”原场地进行提档升级,新建智乐小天地、开心阅读屋等特色服务延伸区,配齐电脑、投影仪等电子设备40余台、各类图书杂志1000余册。活化教学形式。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将“室内课堂”与“室外课堂”相结合,累计开展专项技能培训20余次、外出实践课堂6次。抓好教学管理。为384位学员建立“一人一档”学习档案,实行积分制管理。推选6名优秀同学担任班委成员,引导学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强化“三个必修”,提升教学水平。铸魂强基,上好党性修养必修课。精心组织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落实爱国主义情怀,为青少年的德智体美劳发展全面护航。返璞归真,上好劳动教育必修课。开展“基本生活技能”实训教学,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实践劳动,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警钟长鸣,上好安全教育必修课。不断深化警示教育,开展了反欺凌、反暴力等安全法制宣传教育。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遵纪守法,自觉抵制不良行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做到“三个精准”,提升教学实效。以需定供,精准制定课程计划。推行按需选课、灵活选课、自主选课模式,每两个月组织一次学员遴选课程,确定课表、推动实施。发放800余份问卷,最终确定硬笔书法、诗朗诵、淮海琴书等17门课程作为备选课程。导师帮带,精准助力学员成长。精准对接辖区中小学,实行“义务导师1+N”制度,努力实现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日常化、具体化、生活化与系统化,外引内培,精准优化师资力量。按照“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原则,邀请21名既有理论功底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中小学教师担任“周末课堂”兼职教师,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开拓学员视野,切实将服务联系做在平常、抓在经常、落到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