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举“三理”和“双治” 共促“和谐”与“文明”
■ 融媒体记者 杨海燕
涟城街道东门社区属于商居混杂居住的老旧社区,构成上呈“三多”状,即流动人口多、空巢老人多、留守流动儿童多。近年来,在党总支书记顾金凤带领下,东门社区采取“三理”+“双治”的工作模式,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聚焦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坚持问题为导向,不仅有效解决了治理难题,也促进了新型和谐文明社区的建设。
“三理”第一步是理诉求,通过固定受理日、“三理热线”、“三理信箱”收集诉求。第二步是理事务,“三理”小组成员每人每周走访责任网格居民不少于5户,并记好民情日记。一般性事务2个工作日解决或者给反馈。最后一步是理难题,难题是棘手的,但往往也是老百姓反映最强烈、关系最复杂的问题。
为深化社区网格化管理,社区以“1+8+N”的服务形式,积极探索推行“党员中心户”制度,“1”是以党组织书记为网格长,然后分为8个网格,5个党支部分散在8个网格里,每个网格有专门的网格员,在每个网格里发展党员中心户,每个党员中心户联系5至8名党员,这些党员再联系6至10户普通群众,党员在社区里当好政策宣传员、民生服务员、矛盾调解员、民情信息员,织密“党群服务网”,在党群间架起了“连心桥”。
东门社区有块难以改造的“硬骨头”——东大坳和陶然居小区,因年代久远、基础设施老化、宅基地空置等原因,留下了多块荒地,一到梅雨季节就污水横流、臭气熏天,对此,群众意见很大。为响应群众呼声,两委班子成员奔波于各相关部门,有一次,中午12点半才找到住建局领导,索性在路上汇报工作,坚持为小区改造争取政策。历时761个日夜,两个小区改头换面,荒地变身小游园、停车场,还建起占地近4000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
“党员带头万事不愁。”新冠疫情暴发时,张伟根、刘立生、罗跃平等老党员不顾年老体弱,积极报名参加疫情防控工作,因天寒地冻,刘立生突发面瘫,仍然要坚守岗位,被强迫送医治疗后,病情稍有好转又自觉回到岗位上,赶也赶不走。这些老党员冒着感染危险,不怕辛苦的精神给两委干部增添了力量,增强了信心。现在,社区有三四十名无职党员,都积极参与社区各种活动。
老党员们走访时发现社区一处闲置地的拐角是来往车辆的盲区,容易引发碰撞等事故,就向社区反映,后经社区改造,硬化路面,建设凉亭,成为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老城区基础设施老化,巷子在雨天容易积水,社区接到反映后,及时落实,铺设改造下水道,解决群众出行问题。
通过“三理”工作法,东门社区年均解决群众诉求500多个,回应率100%,落实解决居民建言建议率100%,居民满意率100%。如今社区旧貌换新颜,环境大幅改善,更是蜕变为“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社区)”。
“双治”是以“法治”保障,提高居民法律意识;以“德治”引领,培育居民思想道德。近年来,社区在“双治”下,形成民风向善的社会风尚。
为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安,老有所食,社区成立老年人入托中心,为独居老人送去关爱;代餐助餐点正在落实,12月初实现运营,解决社区老人餐饮问题。此外,还对单亲母亲进行1对1的对接帮扶;成立两个户外劳动者驿站,给户外劳动者提供休息、饮水等服务。
文化熏陶是提升群众文明素养的有效方式。社区居民张木林是一位书法家,在社区的支持下,他成立一个书法培训工作室,每周六下午免费为市民培训书法。社区还邀请了市级非遗传承人徐建涛老师,组织社区下岗、待业妇女学习布艺手工制作虎头鞋、虎枕、荷包等,增加就业、创业机会,以后社区还会开直播间,帮助网上销售。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形象地说明了社区基层工作的繁琐和重要性,东门社区将按照党的二十大精神要求,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干,一年接着一年干,持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