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城街道:“头雁”培育 呈现多点开花发展新格局
■ 通讯员 洪梦雪 王玉才
近年来,涟城街道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领跑者和“头雁”培育计划中,以“党建+发展”模式,注重聚焦村(居)班子建设、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提升服务阵地档次、调优产业结构、治理优美环境和强化基层治理等,按照优选优培的思路,坚持政治意识强、担当作为强、发展本领强、治理能力强、作风纪律强的“五强”选人标准,对44个村(居)党组织书记逐一遴选,并根据各自特点和村(居)实际“量身定制”培育方案,把推动乡村振兴作为检验“领跑者”干事创业、为民服务的主考场,全面打响乡村振兴战役,打造了一批乡村振兴“先锋铁军”,呈现出多点开花的发展新格局。
做融洽党群关系的“润滑剂”
东门社区是一个城中村,辖区棚户连片、巷道纵横、社情复杂,社会治理任务异常艰巨。自顾金凤担任社区党总支书记后,她经过广泛调查研究创新打造了“三理”工作法和“五心”工作法等服务治理品牌,浓墨重彩书写了“东门传奇”。
东大坳和陶然居小区因为年代久远、基础设施老化、宅基地空闲的原因,留下了多块荒地,被附近居民用于种植和家禽家畜养殖,一到梅雨季节,污水横流、臭气熏天。为了让这些地方“改头换面”,顾金凤在11个部门往返跑了上百趟,终于筹集资金500多万元,将荒地变成小游园和健身广场,还建起占地4000多平方米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同时,将“三无”的陶然居三期小区改造提升并帮助引进物管,现已成为全县“红色物管”的一张名片。
顾金凤创新实施的“主动理诉求、常态理事务、智慧理难题”“三理”工作法,每年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事600多件,悄然架起党群“连心桥”。作为全县“乡村振兴领跑者计划”的一员,她于2019年率先推行“党员中心户”制度,在142名党员中设71个党员先锋岗、39名党员楼栋长,16个党员中心户,共画党群“同心圆”。第一个“党员中心户”刘立生在顾金凤的指导下,对自家客厅进行简单改造,成为人人赞美的“睦邻会客厅”。
东门社区在发展和振兴中一路领跑,2021年集体经济收入达到800多万元。对此,顾金凤又在关注民生上使出了实招,不仅发放老年居民生活补贴、免费为居民缴纳医保,还专门设立居民子女考入本科和参军入伍奖励基金以及大病救助等,让居民群众感到生活在“蜜罐里”。顾金凤这位明星书记更是声名鹊起,江苏省三八红旗标兵、优秀小巷总理、劳动模范、最美妇联干部、最美基层干部、时代先锋、基层党建突出贡献奖、百佳村(居)党组织书记和淮安好人、敬业奉献道德楷模等殊荣纷至沓来。
做加强团结的“黏合剂”
涟州路社区地处县城主城区,辖8个规模生活小区,常住人口12800余人,社情民意比较复杂,管理任务异常繁重。近年来,董雅芝作为社区党总支书记,为实现党组织、党员引领发展和服务群众全覆盖,结合社区实际,坚持党建引领为先,首先完善“社区党总支、网格党支部、党员楼栋长、党员中心户”的组织架构,并通过党员志愿者、党员中心户、党员先锋岗等,把支部建在了物业上。率先创建的涟洲小区物业党支部通过发动组织驻区党员参与小区管理,最终赢得了业主的广泛好评和上级的肯定,成为全县红色物业的品牌。2021年度,涟州路社区被授予“江苏省文明社区”。
在为民服务上,董雅芝始终坚持身心主动下沉,并进一步放大网络“涟”心工程效应。通过走访了解社情民意,借助网络及时回应和解决群众诉求,实现群众“有话群里说,有事马上办”,“网聚”社会治理合力,增强了居民归属感和认同感。
在民生实事上,董雅芝着力推动民生实事由“为民做主”向“由民做主”转变,进一步整合驻区单位等多方资源,实现“社区的事大家管,大家的事社区管”。
在疫情防控工作上,按照“支部吹哨,党员报到,哨响人到”的原则,董雅芝带领党员干部和志愿者冲在前、当先锋,开展人员排查,紧盯排查出的重点人员,落实好管控措施,与时间赛跑,和疫情较量,跑出了疫情防控“加速度”。
做调动发展的“催化剂”
近年来,石庄村党总支着力从“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大融合”上寻找出路。2021年,该村引进投资3500万元的江苏农创联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韭菜产业园,同时涉及蔬菜良种、种苗、农资、植保、生产托管、打包运输和销售等服务项目。公司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助推乡村品牌农产品产业的发展。今年,石庄村集体经济收入可达90.35万元,比去年净增55万元。
双码村党总支坚持“建基地、拓规模、强管理、增效益”的发展思路,先后建成镀锌钢架大棚200多个,种植嘉年华五号等优质西瓜300多亩,加之引进投资3200万元的涟水双杨米业,增强了集体经济的发展后劲。除此,双码村还不断在产业融合发展上找突破,通过由党员干部任法人,鼓励优秀党员入社,共同负责产业发展的统一管理、技术服务、政策宣传、销路拓展和品牌打造外,还详细划分了“责任田”,落实总支委员每人引领帮扶一个产业,并通过党员示范带动,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产业发展中去。
村级集体经济一穷二白的张罗村党总支以全县“抓党建促双增”行动为契机,充分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通过“飞地”和兴办集体项目等途径,将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牢牢“焊接”在产业链条上,走出了一条党组织建设、产业发展和集体经济互促共赢的新路子。
徐集社区在大力发展豆丹产业的同时,着力打造小广场、小景观、小游园等,不断改善村容村貌,提升乡村品位,架起了党员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让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更有温度,让基层党组织引领产业发展的水平更有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