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三”,倾情谱写“关爱曲”
——涟城街道“银发生辉 关爱成长”志愿服务团关心下一代工作侧记
■ 通讯员 林木林 刘岳文
2019年,涟城街道老干部党支部牵头成立了由93名退休老干部参加的“银发生辉 关爱成长”志愿服务团,他们当中年龄最小的55岁,最大的75岁,平均年龄64岁,其中女性成员39人。服务团成立几年来,老干部视孩子们为己出,特别是对贫困青少年、后进青少年的帮扶转化更是关爱有佳,用热心、关心和爱心感染温暖着孩子们的心,以无私奉献的实际行动,倾情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关爱之歌”。
涟城街道“银发生辉 关爱成长”志愿服务团下设“三组三室三队”,由一开始结对关爱51名困境青少年增至现在的105人。老干部刘逸芳结对的学生徐某杰,父母亲都是残疾人,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租住在刘逸芳家上学时,刘逸芳在主动免收房租的同时,还在生活上给予接济。现在,徐某杰技校已快毕业,即将挑起家庭生活的担子。他逢人就说:“如果不是遇到刘阿姨,我早就上不起学了。”15年来,刘逸芳共资助辖区贫困学生40多人。
“三组”,筑牢关爱青少年“挡风墙”。“三组”,即困难帮扶组、心理关爱组、通讯报道组。分别与困境青少年家庭开展结对帮扶,给予青少年关爱教导和心理疏导,对先进典型进行宣传报道。志愿服务队积极参与贫困学生结对帮扶工作,对全街道的贫困生进行排查,并逐户上门了解情况,建立了46名贫困学生台账,每年筹措资助资金两万余元。家住淮浦路社区的李某,因父亲车祸卧床不起后母亲离家出走,她和爷爷一家三代人住在10多平方的低矮小屋里相依为命,生活异常艰难,导致李某对学习及生活失去信心,辍学在家。困难帮扶组成员谷振济、张素桂夫妇多次上门送衣送物,自费为其购买学习用品,跑前跑后到有关部门帮其申请廉租房和办理低保,并联系学校帮助复学。李某复学后,他们又主动和学校取得联系,了解她的思想、表现及学习情况,鼓励她好好读书,勤奋学习。通讯报道组成员刘岳文先后撰写老干部关爱青少年的新闻报道20多篇,分别发表在《涟水日报》《淮安日报》《江苏青少年网》及《新华日报》等媒体。
“三室”,织密关爱青少年“保护网”。“三室”,即法律工作室、违法犯罪青少年教育室、校外教育辅导室。原全国优秀调解员、原街道司法所所长陆云慧,退休后成立了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工作室,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免费提供法律援助。由刘逸芳、邹常英等同志组成的违法犯罪青少年教育室,每当遇到青少年违法犯罪时,她们就主动到派出所参与教育谈话,有时工作到深夜,连饭都顾不上吃。志愿服务队还成立了2个校外教育辅导室,免费为留守儿童和贫困学生进行学习辅导。
“三队”,引领关爱青少年“风向标”。“三队”,即红色宣讲队、夕阳红演出队、“五老”网吧巡查队。由赵子华、宋步元等人组成的红色宣讲队,近两年到学校、社区开展红色宣讲15场次,由栾芝才和童兆华等老干部组织的“夕阳红”演出队,平均年龄67岁。他们紧紧围绕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中心工作,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自编自演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文艺节目,宣传党的政策、红色故事和好人好事。由于文俊、陈景春等人组织的“五老”网吧巡查队,对全街道所有网吧开展经常性巡查,劝阻未成年人远离网吧。一次在“零度网吧”巡查时,陈景春发现一个未成年学生,他便上前询问其学校和家庭住址,起初小孩怎么也不说,后经耐心劝导,终于说出家庭住址,并说奶奶整天打麻将也不怎么管她。为此,几位老同志一起将小孩送到奶奶身边,正在打麻将的奶奶看到孙子被人送回,显得十分惭愧,当时就保证以后不再打牌,好好带孩子读书。近年来,退休老干部累计劝说78名未成年人远离网吧,督促11个网吧进行整改并且签订不再接纳未成年人上网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