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胡集镇:弘扬红色文化 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通讯员 朱立成 陈 裕
本报讯 东胡集镇是一块著名的红色热土,这里曾打响“涟水抗日第一枪”,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期间,该镇共有126名烈士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生命。为传承红色基因,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该镇以红色文化陶冶干群情操,以红色文化砥砺初心使命,以红色文化鼓舞发展斗志。
该镇注重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强化红色文化宣传,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投资20多万元扩建“涟水抗日第一枪”纪念碑园,碑园内篆刻8个著名抗日故事,该碑园成为淮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党员实境课堂;新建“鲁渡红色渡口”原景模型,在鲁渡社区绘制大幅“涟水抗日第一枪”和抗战英雄等画像,还撰写红色楹联、诗词等。该镇老促会一名同志自费1.2万元,采编革命故事,出版500本赠送给广大党员干部、中小学生阅读,让大家了解革命历史,增强高质量发展的信心。镇老促会办公室主任胡学元和镇干薛晟,采编《东胡集镇英雄谱》一书,介绍26名“四老”英雄(抗日战争老英雄、解放战争老英雄、抗美援朝老英雄、新中国成立前老党员)的事迹,作为党建教材发给广大党员干部阅读。镇老促会撰写的100多篇革命故事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稿件、诗词,被《大江南北》《铁军》《淮安日报》《新四军在涟水》《涟水文史》等报纸和刊物采用。今年庆祝建党100周年前夕,该镇老促会、文化站自编革命歌舞戏曲,由姜圩、胡集、姜桥等村“夕阳红”文艺宣传队到各村巡回演出100多场。特别是胡集村文艺宣传队演出的《小张庄战斗》戏剧,描写的是东胡集民兵击毙伪军大队长、匪首王培坤的故事,受到县老促会和广大观众点赞。
该镇还以红色文化激发广大干群掀起新一轮大发展热潮。全镇干群在“苦干新五年,冲刺百强县”的道路上奋勇争先,铿锵前行。镇党委大手笔擘画发展蓝图,实施“十大工程”,办好“十件大事”,把每一件事都办到老百姓的心坎上。该镇结合产业结构特点,围绕第一产业重点,打造现代农业亮点。新增稻蟹养殖面积1万亩、南美白对虾养殖800亩、种植食用菌300亩、湖羊养殖2000只,着力打造一帆河、涟漪河3万亩农业示范基地。复兴村的千亩虾塘,姜圩、嵇码村的200亩葡萄,李圩村的百亩花木,镇北村的2万只兔场各具特色。为适应线上线下发展新趋势,该镇建成电子商务产业园,引导农民把东湖酒、草鸡蛋、富硒米、柳编、红薯粉丝等名特优农副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增加农民收入。该镇多措并举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投入1000多万元,在扶贫产业园建成标准化厂房1万多平方米,新上项目5个;在东湖酒业园区内,新建标准化厂房2000多平方米,新上2条新型灌装生产线,进一步把东湖酒业做大做强,再展雄风。弘扬乡贤文化,引导在外创业有成人士返乡创业,先后上马大唐红木工艺、顺迈电器、得到家居、乾涛科技、溢邦林峰机械、无纺布加工等工业项目。拉长木材加工产业链,上马40多家“小板厂”以及小野木业、胶合板厂、张涟木业等木材深加工企业,把“小板厂”做成“大产业”。通过招大引外,引进港商投资1000多万美元的比米农牧科技项目,广东客商投资1亿多元的风力发电项目,目前均已投产达效。按照经典规划、精细建设的总体要求,推进农房改善项目建设,打造美丽乡村。先后建成胡集社区一、二期408户,鲁渡社区192户的新型小区,让农民群众像城里人一样住上美观漂亮的房子。为创建省级卫生乡镇,该镇对道路实行提档升级,道路两旁遍植樱花、海棠、垂柳、法桐等花草苗木;切实抓好环境整治,扮靓镇村面貌,让天更蓝,水更清,充分展现东胡集的新姿态、新风采、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