擂响“出征鼓” 招商不停步
——县经济开发区40名招商攻坚队员奔赴“战场”综述
■ 融媒体记者 潘 曼
召开例会总结一天工作、详细摸排在手项目信息、会见客商洽谈项目……9月24日,是我县招商引资百日竞赛驻点招商工作开始的第二天。县经济开发区招商团队作为此次百日竞赛的主力军、先锋队,招商人员的工作事项安排得满满当当,分驻在深圳、东莞、上海、苏州等地的驻点招商人员全部进入了“战斗”状态。
打基础 一切从零开始
从区域驻点招商,到明确目标招商,再到如今的精准招商、专业招商、委托招商……近年来,县经济开发区探索走出了一条招商引资的新路子。
精准招商、驻点招商人员围绕各自产业定位,聚力突破产业型、龙头型项目,量身定制“打靶”方案,使招商更加精准、目标更加突出。有依托的招商得益于该区建立与世邦魏理仕、山河城、中智科博等30家以上专业中介机构的常态化联系,从行业协会、经济组织、涟水乡贤中遴选聘请一批招商代表,广泛拓展信息渠道。而专业招商则更多体现在人员配备上,有资源、有能力、有渠道成了“硬指标”。长期“奔跑”在招商一线的沈超、邱正富、马亚东具有丰富的招商经验,他们带领组员发挥各自所长,深耕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
“联系拜访企业吃‘闭门羹’”“如何平衡驻点与家庭”“如何‘破冰’迅速打开局面寻找项目信息”……刚到派驻城市,这样那样的“大事小事”就摆在了招商人员的眼前,种种“下马威”让大家明白,一切都得从零开始。
破局,在每一个第一次。成立驻点招商办公室、租房子、找产业地图、想办法敲门拜访……其中的酸甜苦辣、个中滋味让招商组每位成员都感同身受。县外资招商局副局长马亚东告诉记者,企业并不关心涟水几纵几横道路通向哪儿,必须改变程式化讲解,在最短时间让对方记住涟水的“优势”,为此,仅是让企业了解涟水县投资环境和县情就需要绞尽脑汁。
建渠道 有项目才能回家
一到派驻城市,各招商组就坚持把建立招商渠道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将信息搜集牢牢抓在手上,因为大家明白,这就像厨师手中的食材,重要性不言而喻。
“按照规定,一个月必须保证在外驻点招商不低于15天。但是我对自己的要求是,没有特殊情况,只有带项目或企业才能回家。”县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沈超说。
“不是在去拜访企业的路上,就是在带企业回涟水的路上。”县经济开发区驻点招商组发挥各自所长,创新方式方法,工作呈现出了不少亮点。
“新老”朋友一个不落,中秋节第二天,招商二部的李冲就和“组员”一起奔波在东莞、深圳、重庆、上海等地,拜访接洽企业,跟踪推进再谈项目,邀请意向企业来涟考察……“我们招商二部主攻电子信息主导产业,”李冲告诉记者,连轴转对我们招商人员来说,是最常态的事情了,时间不等人,项目更不等人。
招商一部紧密联系第三方招商机构,开拓信息源,实现了工作的快速破局;招商二部主攻食品产业,瞄准国企、央企等大型企业,大量含有图文资料的“干货”飞回区里;招商三部瞄准纺织服装,按照“政府机关—专业商协会—目标企业”要求拓展信息渠道,使对接企业数量和目标企业储备库规模逐渐增大。截至目前,短短五天时间,招商各部围绕各自主攻产业,积极接洽拜访企业50余家,其中不乏意向性企业。
抓落地 前后方协同作战
“你稍等,我现在正在企业拜访,等我中午在上高铁的时候,我再跟你联系。”这是9月28日中午12:52分,记者跟招商一部驻点招商人员薛猛通话时的对话。此刻的薛猛,还在上海对接项目,而彼时,他就要乘坐下午2:00的高铁赶往南通,因为他和客商约好,下午4:00要到南通见面,而这样的“闪现”对他们招商人员来说,更是“家常便饭”。
拼的是体力,靠的是耐力。李静静,作为招商队伍中为数不多的一位女同志,克服了种种不便,白天跑企业,晚上回到住所,加班写方案、完善协议书,往往是一夜未眠。而对她来说,最高兴的事情莫过于自己紧盯的项目有了新进展。
“我们领导准备近期去涟水考察。”“现在有合适的地块吧?”在多次的主动联系后,某企业负责人通过微信发来的信息,让李静静瞬间兴奋起来。她立马与企业互动,磋商细节,然后上报领导敲定考察时间。此时,钟表已经指向00:42分……
“一切围绕项目干,一切围绕项目转”。前有驻点招商人员,后有项目服务人员和后勤保障人员,前后方遥相呼应、协同作战为全区的招商引资工作注入了强大力量。为促成在手项目早日落地签约,对意向性极大的企业,招商各部及时上报信息,邀请领导和县直各部门“上门服务”“就地研究”,专职为项目后续服务答疑解惑,积极探索借助银行金融服务助推招商引资工作,寻求双方合作的契合点及金融匹配路径,为项目落地提供了有效支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