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换新颜
——涟城街道老旧小区改造工作记事
■ 通讯员 刘岳文
午饭过后,家住涟城街道泽惠园A区的徐大喜和邻居们还是像往常一样,坐在小区亭台里悠闲自得地打牌聊天。泽惠园A区建于2003年,是涟水开发建设比较早的安置小区,由于当时设计不够到位等原因,基础设施陈旧,排水系统老化,排污系统缺失,墙体脱落,道路坑洼,给居民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便。这几年,徐大喜惊喜地发现,小区每天都有新变化,配套设施越来越完善,原来没有的路灯、监控和单元门等一应俱全,脱落的墙体有人及时修补。
所有这一切,都得益于涟城街道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工程。
近年来,涟城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始终坚持民生为先的原则,为群众办事,结合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和文明城市,超前谋划,精心组织,分批实施,有序推进。特别是去年,办事处克服疫情等不利影响,和县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抢时间,争速度,截至1月中旬,列入改造的现代名流花苑、文雅居等6个小区约25万平方米的改造任务已全部完成。
全力推动
老旧小区改造引领城市品质提升
管道堵塞、线路杂乱、公共设施老旧、文体器材缺失等等,这是很多老旧小区的“通病”。
早在2016年,涟城街道把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作为重要民生工程来抓,结合具体情况,制定了《涟城街道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改造提升五年实施方案》,并把2000年以前兴建的27个老旧小区列入先行改造提升范围,明确相关部门责任清单,建立职责明确、分级负责、协同联动工作机制。在谋划和推进过程中,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并组织人员开展摸底调查,建立数据库,征求居民群众意见,形成改造计划,明确改造范围、改造内容和改造标准。
具体负责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街道兴涟公司坚持每周二例会制度,调整施工进度,研判存在问题。同时结合全县现代城市体系规划及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双修工程”,配合县有关部门一起,充分论证,科学设计,根据“一区一案”“一楼一案”“一单元一案”的原则,充分考虑到临河、临街、临湖、临路、临桥等因素,着力建设风格迥异的特色小区。
重拳出击
公共空间治理凝聚改造合力
为了便于改造施工,整治老旧小区内被占用的公共空间成为当务之急。近年来,涟城街道对老旧小区的违章建筑等占用公共空间行为开展全面整治,坚决做到不留死角。仅去年一年,就依法拆除违章建筑近3万平方米,腾出公共空间8万多平方米。
走进已经成为省级宜居小区的银杏花园小区,76岁的居民王世荣说:“以前楼前楼后都是垃圾和乱搭乱建。近年来,街道和居委会下大力气拆除违章建筑,垃圾日积日清,菜园子不见了,地坪铺好了,群众的心更敞亮了!”
“点单式”改造
老旧小区焕发新活力
老旧小区改造不仅是一项建设工程,更是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民心工程。涟城街道激发居民参与热情,从根本上避免“政府干、群众看”的局面,充分尊重群众的意见,倾听群众心声,通过前期摸底和调研,把群众的建议和改造方案有机结合起来,不但让群众有发言权,更让群众说了算。
经过广泛讨论和论证,一个个获得大多数居民认可的改造方案相继出炉,垃圾场规划为停车位,兴建凉亭、文化长廊、幼儿园、健身小广场、划设停车位、疏通消防通道等等,通过“点单式”选择,老旧小区改造出了新品质,焕发新活力,增强了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长效管理
巩固改造成果确保不反弹
清晨5点,71岁的陈景春像往常一样身穿红马甲,手拿垃圾袋走出家门,沿着楼前休闲小路,仔细地清理路面的碎纸屑、烟头等垃圾,直到干净为止。陈景春是食品小区的老居民,对小区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感情很深。“近几年日子过得最舒心,改造后的小区环境好,路也畅通了,再不要为人行道变成停车道发愁了”!
更新改造只是第一步,“变脸”后的老旧小区如何进行长效管理,保持良好的环境,涟城街道强化物业管理和属地社区责任,积极引导居民自治,成立志愿服务组织,鼓励更多群众参与,让居民成为小区的“主人”和“管家”,保证老旧小区改造成果不反弹。“小区环境好,大家更加珍惜幸福美好生活,通过参与志愿者队伍,争取到了为小区服务的机会,心里真是高兴。”东门社区老党员志愿者刘立生乐呵呵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