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财政“精准滴灌” 芦笋产业“拔节生长”
■ 融媒体记者 沈 漩
通 讯 员 黄 芹 张雅芝
本报讯 近年来,县财政局精准把握政策导向,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以“真金白银”助力全县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其中,被誉为“蔬菜之王”的芦笋产业,在财政政策的精准扶持下,极大带动了当地群众增收、助推乡村振兴。
种植补贴“引活水”,扩种热情“节节高”。要让特色产业真正扎根结果,财政必须精准发力、全程护航。县财政局深知资金保障是产业发展的“生命线”,为了调动农户种植积极性,2020年2月份,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芦笋产业发展的六条意见》文件,县财政局统筹整合涉农项目资金,设立产业引导资金,对新扩芦笋种植按成活面积给予阶梯式补贴,第一年每亩800元,第二年每亩700元。真金白银的补贴,如同“及时雨”,让农户们种植热情高涨,红窑镇率先规模化种植,梁岔、唐集等镇也纷纷跟进,2023年全县芦笋种植面积迅速扩展到2万亩,曾经零散的小片种植,如今连点成片,形成了规模化发展格局。
品牌科技“双驱动”,产业发展“加速跑”。产业要壮大,品牌和科技是关键。县财政局积极对接上级政策,深入基层调研,为芦笋企业争取发展红利。2022年10月,指导涟水县螺涧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涟水县华蔬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9家芦笋生产企业申报省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奖励,成功为企业争取补助资金45万元。补助资金被精准投入到品牌建设和技术升级中,“春竺”“春雨”“螺涧”“春禾”等一批知名芦笋品牌应运而生,提升了涟水芦笋的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全程冷链运输体系的建立,让新鲜芦笋从田头直达市场,增加附加值。科技赋能与品牌打造,让涟水芦笋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了从“卖产品”到“卖品牌”的华丽转身。
财政保险“兜底线”,融合发展“有底气”。农业生产风险高,财政保险来“兜底”。为了降低种植户的经营风险,县财政局为投保设施大棚保险和棚内作物种植保险的芦笋种植户提供70%的保费补贴,2025年1-10月,为参保农户发放保费补贴94.75万元,提供风险保障2589.42万元。在财政资金的引导下,芦笋冻干储藏、芦笋茶、芦笋胶囊、芦笋饮料等深加工企业纷纷落户,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年产8000万斤的芦笋,创造了4亿元的产值,带动全县3000余名农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小芦笋长成了大产业,成为涟水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