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为文艺骨干“充电” 提升文化惠民新高度
■ 融媒体记者 潘 曼
通 讯 员 孙晓东
本报讯 今年以来,我县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为方向,以提供普惠化、精准化、常态化的服务为抓手,用文化惠民、文化乐民、文化育民的理念 “立足基层,面向社会”,以“免费培训,公益服务”为原则,以“享受文化,提升素质”为目的,精准为80余名文艺骨干、1000多名文艺爱好者“充电”,并通过组织文艺骨干和文艺爱好者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反哺广大人民群众,做出了符合人民群众胃口的文化“佳肴”,走出了一条良性循环的新路子。
精准对接需求,在“全”字上做文章。在深入调研、征求意见、反复论证的基础上,积极贴合广大人民群众需求,精心组织优化培训课程,为文艺骨干、文艺爱好者组织了流行舞、古典舞、民族舞、朗诵、书法、口琴、声乐、竹笛等10多门艺术课程,遴选责任心强、经验丰富、乐于奉献的10名优秀教师授课,切实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增强课堂教学的表现力、吸引力。现已精准为80余名文艺骨干、1000多名文艺爱好者“充电”。同时,该县还为文艺骨干、文艺爱好者搭建更多展示平台,开展了优秀群众文艺团队“百团汇演”暨“四季村晚”节目遴选、2024年春季艺术类公益培训汇报演出、文化艺术大集、金秋文化艺术节等各种文化惠民活动轮番上演,并对涉及文艺团队中参加培训的文艺骨干、文艺爱好者实行“点单”创排表演节目,提升文艺骨干、文艺爱好者实战能力,推动“公益培训”志愿服务活动创新发展、健康发展。
助推乡村振兴,在“快”字上出真招。乡村振兴文艺骨干人才培养是一个专题性强、涉及面广的文化工程,涟水县为进一步满足基层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围绕大局、政府搭台、文化唱戏、群众受益”的宗旨,以近年来“送戏下乡”64场、公益文化活动541场为切入点,进一步利用淮剧“涟水现象”资源,不断优化提升公益培训的教学模式,以淮剧为主打公益课堂的形式在黄营镇朱桥村、滨河党群服务中心、红窑镇义兴村等17个镇街逐步推进开展“传统文化进乡村”公益培训活动,通过理论知识和现场示范的教学模式,让乡村文艺骨干、文艺爱好者了解淮剧的发展史、唱腔、行当、脸谱、服装等基本知识,感受传统文化淮剧的魅力。目前已培训6场次,受益文艺爱好者300余人。
拓展服务方向,在“实”字上求突破。为聚焦公益培训人才的“选人、育人、用人、留人”全路径,构建可持续的、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公益培训服务体系,涟水在提供公益培训学习艺术良好平台的同时,进一步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深化文化惠民服务内涵,把公益培训纳入文化惠民总体规划中,通过举办“冬去春来焕新颜 辞旧迎新谱华章”、“文化进万家”文化活动、“龙腾盛世迎新春 举国同庆过大年”等为主题的文化惠民演出来发现文艺骨干、文艺爱好者,通过公共文化服务“双千计划”、培育优秀群众文化团队、辅导培训群众文艺骨干、春季公益培训等进行提升学员水平和能力。同时,为检视培训效果,结合各学员特色,又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惠民活动,把“舞台”和“话筒”让给文艺骨干、文艺爱好者,让文化在基层生根发芽,通过“全链条”服务让人才 “用得好”也“留得住”,让文化惠民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