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赋彩新时代美好生活
——我县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综述
■ 融媒体记者 潘 曼
县图书馆、文化馆入围江苏省“最美文化空间”打造名单,《村里来了花喜鹊》获省“五个一工程”奖,《芝麻官钻笆斗》获首届全国小戏小品优秀作品展演优秀剧目奖、省“五星工程”奖,县淮剧团获评“全国文旅系统先进单位”,高分创成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去年,我县以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向奔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把“文化高质量”作为高质量跨越发展的重要一环,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广泛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涟水表达,新时期涟水文化发展呈现出“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生动画面。
文化供给让群众更幸福
近年来,我县涌现出一批“叫好又叫座”的优秀艺术作品、文化精品力作。《村里来了花喜鹊》《哎呦,我的憨哥哥》,分别入选“喜迎二十大”江苏省新时代现实题材作品和江苏省基层文艺院团优秀节目,在全省巡演展演。《村里来了花喜鹊》获省“五个一工程”奖,并申报参加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评选,《芝麻官钻笆斗》获省“五星工程”奖,在天津参加全国第19届群星奖评比决赛,成为全国仅有的9部小戏作品之一,荣获首届全国小戏小品优秀剧目奖,《新安少年》评为省少儿舞蹈大赛十佳作品。云锦作品《喜鹊登梅》和烙画作品《鸿运当头》入选全省新阶层非遗展,12幅油画作品参加全市统战系统“喜迎二十大”油画艺术作品展,高沟捆蹄制作技艺参加第五届中国(淮安)大运河城市非遗展,4个非遗项目15件作品入选淮安市“虎文化”作品特展……越来越多具有涟水特色的优秀文化精品成为时代“爆款”。
除此之外,我县文艺工作者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创作《颂歌喜迎二十大》《永远不忘是初心》《家国一个梦》《疫情防控靠大家》等综艺作品100多件,让群众在精品享受中陶冶情操,提振富家富县的信心和决心。
文旅融合让发展更贴合
童话森林是苏北地区首创的以童话为创意题材的乡村旅游项目,有攀爬乐园、萌宠乐园、丛林魔网、彩虹滑道,更有苏北最长的丛林穿越廊道。节假日期间,位于保滩街道周集村的“童话森林王国”吸引不少市民前来打卡游玩。
我县坚持城乡一体,深化主客共享,全力推进“全景涟水、全域旅游”战略,紧扣“红色资源、生态发展、文旅融合”旅游发展方向,牢固树立“文旅+”“+文旅”理念,坚持以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为工作导向,抢抓休闲旅游时代机遇,高质高效推动全域旅游,不断开辟全域旅游发展新境界。目前,全县拥有五岛湖旅游区、今世缘旅游区、金鸡坨生态农庄、苏北小延安军旅小镇等2个国家4A级景区、2个国家3A级景区、5个省星级乡村旅游示范区、3个市级研学旅游基地、1个市级乡村旅游重点村,红窑镇夏楼村、保滩街道洪荡村成为省特色景观名村。五岛湖旅游区、今世缘旅游区通过国家4A级景区复核,创成苏北小延安军旅小镇国家3A级景区,并作为江苏省10个产品之一,入选长三角老年旅游专项产品,金鸡坨生态农庄国家3A级景区正在加速推进,全景打造、全域覆盖、全业融合、全民共享的愿景变为现实。
文化服务让人民更满足
建在老百姓身边、建在家门口的“城市书房”等标准化公共文化空间正在快速增长,够得着、用得上的公共文化空间大大方便了群众。从“云端”到“指尖”,智慧图书馆建设让公共文化服务更加便捷、更加“对味”。
去年,我县突出“勤学苦读涟水人”精神内核,聚焦“书香涟水”建设,开设“名师名家公益大讲堂”23期,覆盖全县近20万名师生。建成16个镇街“淮安书房”、2个非遗工坊、3个景区书屋。县芳鸣艺术团、百姓大舞台艺术团、琴韵曲艺社成功入选省优秀艺术团队培育名单。全县各地以“百场千村文化行”“百姓大舞台,想唱你就来”“金秋文化艺术节”等品牌活动为抓手,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文化活动。疫情防控期间,进行烙铁画、面塑、结艺、淮剧等线上直播5场,点赞量近100万次,戏剧抖音点击量超200万人次,应急广播累计播出疫情防控等相关内容37203条,时长达23451小时,承办全市“全民阅读春风行动”,举办恩来读书节涟水站启动仪式,线上浏览、点赞量达百万,红色经典扫码阅读浏览总量超210万。全年开展公益文化活动3400场次,文化场馆服务人次近400万人次,送戏下乡120场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