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车祸患者按下康复“加速键”
■ 融媒体记者 樊 荣 通讯员 林舒影
“本来对康复医学不是很了解,入院初期,我们也不确定能恢复成什么样子,但是在经历了顺利的康复过程和良好的康复效果,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康复医学的专业、科学和规范。太感谢你们了!”近日,县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发生了温馨感人的一幕。一位在康复医学科康复的患者及家人特意制作了一面印有“医术精湛传四方 医德高尚暖人心”的锦旗送到科室,以此表达对县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医护团队的感激之情。
很多人不知道,专业的康复治疗是患者外伤手术后有效康复的重要一步。近期,县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运用康复技术和设备为一名言语障碍、无法站立的患者康复治疗,让患者从躺坐轮椅到稳健行走,从语无伦次到口齿清晰,效果显著。
今年61岁的陆阿姨因车祸导致头部、肢体等多处受伤,意识模糊,经医院神经外科医护团队全力救治,手术非常成功,脱离生命危险。虽然手术成功了,但并不意味着陆阿姨已完全康复,随后,陆阿姨出现了说话语无伦次等术后症状,陆阿姨的主治医生告诉家属,由于阿姨经历了大手术,需要进行专业的康复治疗,让陆阿姨能尽快康复。
在神经外科治疗平稳后,陆阿姨便转住康复医学科进行康复治疗。康复医学科主任王保跃详细询问了陆阿姨的病史,仔细查阅了病历,便安排陆阿姨住院进行系统的康复治疗,随即又完善了血液、影像等相关检查。“我们需要对每一位病人进行全面的了解,包括他的家族遗传病史等一系列情况都要掌握到位,我们科室也为陆阿姨进行了专门的讨论,并对陆阿姨进行了专业的康复评估,征得陆阿姨家人同意后,我们为陆阿姨制定了个性化的康复治疗方案。”王保跃告诉记者。
随后,康复医学科副主任医师王黎明及床位医生韩伯铭等人组成的康复科团队便对陆阿姨开始实施全面、细致的康复治疗计划。针对陆阿姨的右侧肢体活动不利,治疗师予以偏瘫肢体训练,加强耐力与力量训练、神经肌肉接头促进、平衡与协调训练,以此来增加肢体被动与主动运动,改善关节活动度、加强本体感、恢复协调性。同时,予以气压及高压氧治疗,帮助患者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细胞功能恢复,预防静脉血栓形成,以及改善脑代谢。针对陆阿姨右侧肢肌肉萎缩无力,中医师韩斌赋予陆阿姨以针灸、红外线等物理治疗,疏通经络,以增强患者侧肢体肌力。同时,予以作业疗法及手功能训练来改善右上肢体功能,增强其精细动作能力。
在康复治疗初期,因认知功能较差,陆阿姨有些抵触情绪。面对这一状况,医护团队耐心地与其沟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康复训练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亲情关怀下,陆阿姨开始慢慢接受,积极配合各项训练,她的身体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心态也变得积极乐观。
县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成立于2014年,新建康复大楼位于住院楼后方。科室现有专业技术人员39名,其中康复医师10人(主任医师3名,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3名,住院医师3名),康复治疗师16名(副主任技师1人,主管技师5人),康复护士13人(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7人),其中博士1人,硕士研究生3人。科室设有功能评定室、理疗室、语言治疗室等,有先进的评估设备、运动治疗设备、理疗设备、作业治疗设备、语言治疗设备等。常规开展各种常见骨关节疾病(包括运动创伤)、常见神经疾病(脑卒中、脑外伤、脊髓损伤、脑瘫、外周神经损伤)、常见内脏疾病(心肺疾病、糖尿病等)、常见慢性疼痛等疾病的康复治疗。并且常规开展运动功能、平衡与协调功能、神经功能、感知和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残疾程度、言语功能评定等。开展高压氧舱治疗、物理治疗、作业治疗、中国传统康复治疗(针灸、推拿、拳操等)、力量与耐力训练、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关节松动技术、平衡/协调训练、转移训练、矫形器应用与训练、简易压力治疗等一般技术。并且开展一些经颅磁刺激技术、冲击波治疗技术、吞咽治疗系列技术、言语评估与治疗技术、麦肯基疗法、神经松动技术、肌筋膜特色手法治疗等重点技术。